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13
AI重塑创新药行业 板块投资机会来临

近几年创新药受创新药板块受政策调整(如集采常态化、创新药医保谈判降价)及融资环境收紧影响,估值持续回调,上市创新药企的估值甚至低于一级市场的价格,随着DeepSeek引爆AI板块,AI重塑创新药以及创新药国际化的拓展,创新药板块的投资机会开始来临。 创新药是科技股,由于创新药依赖技术驱动和资本支持,其高风险高回报属性非常类似科技股。创新药很多是“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创新药需突破现有靶点或机制,成功后形成技术壁垒和专利护城河,类似科技股“颠覆性创新”逻辑。例如,PD-1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首创新药(FIC)一旦上市,往往成为数十亿美元级“重磅炸弹”。创新药兼具科技股的技术颠覆性、高风险高回报属性及全球化扩张潜力,其本质是“生物科技+数据智能”的硬科技赛道。 “十四五”以来,我国国产创新药数量和质量齐升,共有113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是“十三五”获批新药数量的2.8倍,市场规模达1000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创新药作为医药领域的前沿力量,近年来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保持稳健增长,由2016年的7972亿美元上涨至2023年的10872亿美元。 AI已经对创新药市场进行重塑。首先是AI重塑药物研发全链条,AI通过分析海量基因组、蛋白质组及疾病数据,快速识别潜在药物靶点,例如,DeepMind的AlphaFold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将传统耗时数年的靶点验证缩短至数周。AI生成模型可自主设计分子结构,替代传统试错式筛选。Exscientia的AI平台设计强迫症药物DSP-1181仅用12个月进入临床,而传统方法需4-5年。临床实验也得到优化,AI通过分析患者数据精准分层,加速招募并提升试验效率。辉瑞利用AI缩短肺癌药物患者招募时间30%,罗氏通过AI优化临床试验设计,预计缩短新药上市周期至少一年。Unlearn.ai的虚拟对照组技术使阿尔茨海默病试验规模压缩50%。AI将传统10-15年的研发周期缩短至2-5年,早期研发成本降低70%,比如晶泰科技通过AI设计肺癌新药,将先导化合物优化周期从2年缩短至8个月。 AI帮助中国企业从“跟随模仿”到“原创引领”。目前全球约50%的新药靶点由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如GPCR家族、表观遗传调控蛋白。在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石药集团SYSU-001治疗鼻咽癌III期临床积极。在CAR-T疗法方面,复星凯特奕凯达(Yescarta)适应症扩展至二线大B细胞淋巴瘤,信达生物与驯鹿生物合作BCMACAR-T提交美国BLA等。这直接帮助中国创新药企业国际化的拓展,License-out交易开始爆发,2023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2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如百济神州TIGIT抑制剂欧司巴达(Ociperlimab)以超30亿美元授权给诺华;恒瑞医药HER2ADC药物SHR-A1811授权美国Elanco,首付款5.2亿美元。这也直接促进了创新药企的海外销售,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破10亿美元,在美国市场占比超60%。头部创新药企业通过“反向授权”进入新兴市场,如印度、东南亚等。 创新药行业还迎来政策红利。首先是审评审批加速,缩短创新药上市周期,2024年11月,国家药监局进一步优化受理流程,对创新药及优先审评品种提供“受理靠前服务”,加速上市进程。国家药监局自2024年8月起在北京、上海等地试点《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将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并推动临床试验启动时间缩短至获批后12周内。2025年试点经验将向全国推广,目标每年完成至少10个品种的审批。医保目录优先纳入创新药(2024年新增91种药品中90%为5年内上市品种),2024年医保谈判中,80%以上创新药在获批2年内纳入医保,57个品种实现“当年获批、当年入目录”,同时设立设立丙类药品目录,重点覆盖创新药,允许商业保险自主定价并与医保目录联动,提升支付灵活性。 中国主要的创新药企业基本已经在A股和港股上市,目前来看,以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国内创新药企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在原本由跨国药企主导的市场格局中撕开突破口。百济神州是中国创新药企国际化的标杆,其研发投入常年位居国内首位,具有全球领先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美、欧、中多地获批,针对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适应症,临床数据优于同类竞品;在肿瘤免疫治疗矩阵: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覆盖肺癌、肝癌等大癌种;同时布局双抗(如CD3/BCMA)、ADC(如HER2ADC)及CAR-T疗法。在全球化布局层面,有超50项国际临床试验,与诺华、安进等跨国药企达成高额授权合作。恒瑞医药是中国传统药企向创新转型的典范,其商业化能力强劲,PD-1产品年销售额超40亿元。信达生物以“自主研发+国际合作”模式见长,与礼来合作开发的PD-1和双抗药物实现高额授权收入,其管线覆盖肿瘤、代谢、自身免疫三大领域,且成本控制能力突出。君实生物以“小而精”的差异化策略突围,PD-1海外授权金额曾经创下国产药纪录(超11亿美元),为中国创新药出海树立标杆。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政策红利已形成“研发-审批-支付-应用”全链条支持体系,叠加AI技术赋能与国际化加速,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生态”双轮驱动。具备核心技术壁垒(如ADC、双抗)、全球化能力(如License-out)及AI布局的企业将优先受益。创新药投资更关注管线潜力(如适应症范围、中美双报进度)和临床数据预期,而非短期业绩。资本市场过去几年都在冷落创新药企业,AI时代的到来正在重塑创新药行业,创新药企业是典型的硬科技企业,同时叠加政策红利,已经在国际化上具备足够竞争力,参考全球市场,大市值公司中创新药企业都有一席之地,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市值空间由此打开。

头条热点 更多...
房企转型意愿增强 既存机遇也存风险

2月12日下午两点半后,A股和港股突然大爆发。地产股是引领板块。 当日,A股地产股尾盘异动,特发服务涨超10%,万科A、卧龙地产涨停,中洲控股涨超8%,华夏幸福涨超7%,中交地产、德必集团涨超6%。港股内房股异动拉升,截至港股收盘,融创中国涨超20%,万科企业涨超16%,世茂集团、旭辉控股集团、富力地产、龙湖集团等地产股均大涨。 当时,这突然的暴涨还引起一阵“骚动”,到底发生了什么?   节后成交增长 如今,事后来看,那天的地产股异动可能和一则关于巨资救助万科的“小作文”有关。不过,上述信息并未经证实,各位读者还需谨慎看待。而且事后看,截至2月17日收盘,地产股的行情并没有持续性。 从消息面看,根据华泰证券的数据,节后首周(更新至2月8日)二手房成交景气度较高,一线城市继续领跑。农历春节对齐后(下同),60城新房成交同比由前一周的-1.8%转正至3%,其中一线/二线成交同比增长29.7%/12.9%;25城二手房成交同比由前一周的13.3%回升至53.1%,一线成交同比增长58.2%。   图:2025年2月8日-2025年2月14日一周40城新房成交情况   来源:中银证券   而根据中银证券的数据,2025年2月8日-2025年2月14日这一周,因此前一周(即春节后首周)及去年同期为春节假期,新房成交面积环同比均由负转正。新房成交面积为174.2万平,环比上升162.4%,同比上升3621.7%,同比增速较5、6周提升了3676.9个百分点。一、二、三四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环比增速分别为205.8%、220.7%、93.9%,同比增速分别为7422.6%、3485.8%、2682.4%,一、二、三四线城市同比增速较5、6周分别提升了7497.8、3558.3、2743.0个百分点。(见图) 二手房成交面积环同比均由负转正。18个城市成交面积为147.5万平,环比上涨175.3%,同比上升28657.3%,同比增速较5、6周上升了28734.4个百分点。一、二、三四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增速分别为366.3%、135.9%、147.9%,一、三四线城市同比增速分别为20754.3%、13598.0%,同比增速较5、6周分别上升了20827.2、13670.5个百分点。 新房库存面积环同比均下降,去化周期环比上升、同比下降。12个城市新房库存面积为5966万平,环比增速为-1.1%,同比增速为-14.5%;去化周期为13.6个月,环比上升0.7个月,同比下降4.4个月。一、二、三四线城市新房库存面积去化周期分别为15.0、10.5、35.4个月,一、二线城市环比分别提升1.0、0.4个月,三四线城市环比下降0.6个月,一、二、三四线城市同比分别下降4.7、17.3、56.0个月。 土地市场环比量升价跌,同比量价齐升,土地溢价率环同比均上升。百城成交土地规划建面为969.4万平,环比上升456.4%,同比上升16.7%;成交土地总价为132.7亿元,环比上升18.2%,同比上升53.8%;楼面均价1368.4元/平,环比下降78.7%,同比上升31.8%;土地溢价率为5.1%,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   从地方两会看楼市发力方向 目前各省级地方两会已落幕,按照已发布的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房地产行业的阐述,中国银河认为各地方主要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止跌回稳等方面部署相关工作。 中国银河认为房地产新模式或主要通过“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实现,如保障性住房(其中包含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商品房并行的模式。从保障性住房看,部分省级报告中明确提到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供给,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货住房,如一线城市中的北京提到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上海提到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河南省提到新增保障性住房5.7万套。从房屋管理看,中国银河认为房地产全过程监管或将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有望强化 需求端,中国银河认为,城改或为发力方向。此前在202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其中提到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在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城中村改造规模。城中村具有住房密度大、居住环境相对较差的特点,城中村改造有望释放其中居民的住房需求,或助力楼市需求释放。 库存端,2024年以来,存量住房和存量土地的去化被持续提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待售商品住宅3.9亿平米,待售规模连续两个月扩大。在存量房处置方面,部分省份在两会报告中提到“收购存量商品房”,如河南明确提到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贵州提出加大专项债券支持力度,探索“房票”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联动推进存量安置房清零和商品房去库存。在闲置土地方面,部分省份提出盘活存量土地,如广东提到运用专项债资金回收闲置存量土地。 保交楼重要性凸显。2024年10月,住建部提出增加“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满足项目合理融资需求。截至2024年底,“白名单”项日贷款金额为5.03万亿元,超过4万亿元的目标;截至2025年1月22日,“白名单”贷款金额已达5.6万亿元。此次省级两会报告中,多数省份明确提出做好保交楼工作。我们认为在各地方的大力推进下,保交楼有望取得成效。 中国银河表示,地方两会主要针对行业发展模式,楼市的需求、库存、供给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关阐述。中国银河认为,在多方面共同努力下,效果或将逐渐显现,因此行业估值或将抬升,头部房企展现优秀的运营管理能力具有资金优势,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房企转型既存投资机遇也存风险 2025年以来,地产行业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以中交地产为代表的部分房企公告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引发市场关注。 我国房企对于战略转型的考量,最早可以追溯至2010年前后,以试水性质的“地产+X”为主,而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再次升温,转型热潮快速消退,房企再次聚焦房地产主业。2015-2016年受行业调整、长周期见顶的相关讨论以及股权融资松绑的催化,行业迎来转型高峰,房企转型“坚决度”较此前提升,转型方向非常多元化。随着行业调整和筑底,以及房企股权融资、并购等政策方面的松绑,新一轮更为深化的转型浪潮可能正在孕育。 华泰证券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或是房企加快转型节奏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一,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部分体量较小的房企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转型迫切性较强;其二,转型房企继续开展重资产房地产业务的空间受限;其三,部分房企面临保壳压力,需要被动转型以避免退市;其四,股权融资和并购政策也为房企转型提供了更多支持。 总结来看,华泰认为当前环境下,上市房企推动转型的意愿正在强化。无论是主动转型还是被动转型,都有望带来公司基本面的重大变化,这其中的投资机遇值得挖掘,但也需要警惕转型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风险。

宏观策略 更多...
港股:一支穿云箭 千军万马来相见

春节长期之后,港股走势如虹。恒生指数由今年1月13日低点18671点升至近日最高23256点,最大升幅高达24%,可谓凌厉。今次升浪主要是源于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突然凭空出世,引发全球关注。另外,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大棒不及预期般“狼死”,再有便是各大机构纷纷接入DeepSeek,连腾讯亦不例外,一时间形成AI炒作浪潮。但一切归于“偶然性寓于必然性”。 去年8月5日,日本加息导致日经平均指数单日暴跌近13%,全球股市震动,但此时港股乘势见底,恒指最低16441点,此后缓慢回升。9月11日再试16964点次低点,9月24日在国内出重大利好政策刺激下恒指大升4.1%,随后几个交易日直冲23241点最高,单边上升37%。国庆长假回来恒指10月8日暴跌超9%。调整一直到今年1月13日结束。再之前,去年4月19日低点16044点冲至5月20日最高19706点,升幅亦有23%。   不妨分析一下中期波浪走势。以2022年10月31日低点14597点为起点,14597点升至2023年1月高点22700点为浪(a),22700点跌至2024年1月低点14794点为浪(b),14794点展开浪(c)上升。观察浪(c)内部结构,几次升浪都是脉冲式,未见到5浪模式,因此,可断定内部结构为3-3-3-3-3,楔形(倾斜三角形)。笔者认为,后市走势存在两种数浪方式: 第一种可能性,2024年1月低点14794点升至5月高点19706点为(c)浪1,19706点跌回8月5日低点16441点为(c)浪2,16441点展开(c)浪3上升,至今未结束。在(c)浪3中,16441点升至10月7日高点23241点为细浪[.a],23241点跌至今年1月13日低点18671点为细浪[.b],18671点展开细浪[.c]上升。当(c)浪3升势结束,才进入(c)浪4调整,然后是(c)浪5最后一浪上升,但仍然内部呈现3浪结构。 第二种可能性,2024年1月低点14794点升至5月高点19706点为(c)浪1,19706点跌回8月5日低点16441点为(c)浪2,16441点升至10月7日高点23241点为(c)浪3,23241点跌回今年1月13日低点18671点为(c)浪4,此后展开(c)浪5上升。 看看平均线系统,现在恒指面临上方24000点2000日平均线阻力。但下方250日平均线与500日平均线构成黄金交叉,表明升势属于大级别,调整最多是中期调整,而非见顶。 放在更宏大视野上,恒生指数自1969年11月24日正式向外发报以来,历经56载。1973年3月9日,恒指最高见1774点,为第一个牛市浪顶。已故香港著名投资者曹仁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谓当年牛市最疯狂时两名证券公司职员去酒楼吃午饭,消费650港币。当其时普通打工仔月薪大约300港币,换言之两人一餐饭已经吃掉其一个月薪水,更离谱者他们放下1000大洋扬长而去,酒楼经理吓得以为他们打劫所得于是报警。   1973年高点1774点为恒指循环浪I,此后循环浪II暴跌至1974年底150点,跌幅91.5%。恒指循环浪III由1974年12月低点150点升至2007年10月31958点,运行33年合共升212倍。其中III浪[1]由1974年12月150点升至1981年7月高点1810点,7年时间升11倍。其后,III浪[2] 因为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未有定论大跌63%,自1981年7月高点1810点跌至1982年12月低点676点,最低位时市盈率仅6倍。 III浪[3]由1982年最低点升至2000年3月18397点。III浪[4]由1997年8月高点16820点跌至2003年4月8331点(SARS肆虐),型态为不规则平台——16820点跌至1998年8月低点6544点为[4]浪(a),之后升至2000年3月高点18397点为[4]浪(b),时值科网股泡沫开始爆破,18397点跌至2003年4月低点8331点(经历SARS肆虐)为[4]浪(c)——8331点至2007年10月高点31958点为III浪[5]。 恒指自31958点展开循环浪IV。2022年1月拙作《2022年金融市场展望(中)》将超级水平三角形列为首选数浪方式,主要是基于交替原则:循环浪II为简单锯齿型态,浪IV往往便是三角形。2024年5月24日《港股中期升浪是否结束》一文中继续将三角形列为首选数浪方式,划分如下: 2007年10月高点31958点跌至2008年10月低点10676点为IV浪[a],10676点升至2018年1月底高点33484点为IV浪[b],33484点跌至2022年10月31日低点14597点为IV浪[c],14597点展开IV浪[d]上升。 上述为首选数浪方式,而次选数浪方式本文提供一个新数法:III浪[4]跌至1998年8月低点6544点结束,此后展开III浪[5]上升。III浪[5]最终升至2018年1月历史高位33484点结束,随后展开循环浪IV。 III浪[5]为楔形结构,其中[5]浪(1)由6544点升至2000年3月高点18397点,18397点跌至2003年4月低点8331点为[5]浪(2),[5]浪(3)则由8331点升至2007年高点31958点,[5]浪(4)跌回2008年10月低点10676点,10676点之后展开[5]浪(5)最后一浪上升,至2018年1月历史高位33484点结束,33484点才展开循环浪IV调整。如此,港股熊市自2018年初开始,未来几年仍然不好过,尤其是“B”浪反弹结束之后“C”杀无赦! 今次升市火车头乃恒生科技指数。上两轮升市,美团表现出色,股价由61港币升至217港币,升幅2.5倍。但这轮由于京东入局外卖业务,并且为骑手购买五险一金,美团必须跟上,使得盈利前景黯淡,股价表现落后。不过,这轮表现较好者为阿里巴巴及腾讯,受惠于DeepSeek发布,人人都炒AI大模型。 恒生科技指数历史最高位出现在2021年2月18日,11001点。其后熊市暴跌至2022年10月25日最低2720点——比恒指提前几日见底——跌幅高达75.2%。2021年8月6日我在《灾难投资法(上)》中评论恒生科技指数:    “今年2月恒生科技指数见顶,最高11001点,今日最低跌至6118点,跌幅44.4%……以恒生科技指数跌幅而言,灾难投资法难以出手,宁可错过,不可做错,只有指数低于3300点运用灾难投资法才可入市。即使运用波浪理论分析指数,以一组abc下跌而言,c浪尚未结束。” 恒科低于3300点最早是2022年10月11日,距离最低点2720点仅差10个交易日。此10个交易日内逐步买入恒科ETF,相信至今已经取得非常满意收益。恒科自11001点历史高位跌至2720点历史低位,很明显是一组3浪下跌。假设其后反弹亦是3浪模式,则2720点升至2023年1月27日高点4825点为浪(a),之后反复下跌之2024年1月31日低点2984点为浪(b),2984点展开浪(c)上升。 波浪划分,恒科与恒指整体上相同。浪(c)内部划分,其结构亦是3-3-3-3-3模式。浪(c)之中,2984点以3浪模式行进至2024年5月高点4162点为(c)浪1,接着跌至8月5日低点3272点为(c)浪2,此后展开(c)浪3上升。(c)浪3之中,3272点升至10月7日高点5451点为细浪[.a],细浪[.b]则跌至今年1月13日低点4168点,之后是细浪[.c]上升。细浪[.c]目标,可能是11001点至2720点跌幅0.618位置,约6459点。而最终反弹目标位则可能是0.764位。

趋势市场 更多...
AH 股溢价分析及未来走势展望

2018年末至今,A股溢价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已持续较长时间。2024年,AH溢价短期仍有扰动,长期收窄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后。当前溢价率较高的科技资讯业、必需性消费业值得重点关注。   AH股溢价指数长期走势 2007年7月9日,香港恒生指数服务公司发布恒生AH股溢价指数,该指数追踪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股票(内地称A股,香港称H股)的价格差异。恒生AH股溢价指数根据纳入指数计算的成份股的A股及H股的流通市值,计算出A股相对H股的加权平均溢价。截至2024年2月29日收盘,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为153.79%,创2009年4月以来新高。(见图一)   图一:2006年以来恒生沪深港通AH股A指数、H指数、AH股溢价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2006年至今,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走势可粗略分为七个阶段。AH股溢价上升的四个阶段:2006/1/5-2008/1/16期间和2014/7/24-2015/7/9期间,A股涨幅高于H股;2010/9/30-2011/9/26期间,A股跌幅小于H股;2018/7/3-2024/2/29期间,A股上涨而H股下跌。AH股溢价下降的三个阶段:2008/1/17-2010/9/29期间,A股跌幅大于H股;2011/9/27-2014/7/23期间和2015/7/10-2018/7/2期间,A股下跌而H股上涨。(见图二)   图二:2006年以来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走势的七个阶段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2018/7/3-2024/2/29期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18年末至2020年末,A股和H股均总体上涨;2021年初至2023年末,A股和H股均总体下跌。当前阶段持续较长时期,2024年可能出现反转,即H股表现好于A股,有望在下半年实现。 截至2024年2月29日,共有149家中国内地公司同时在A股和H股市场上市交易。 从溢价率分布来看,平均溢价率为128.07%,全部A股对H股均有溢价。溢价率低于25%的公司有8家,溢价率集中在25%-50%的公司有15家,合计占比15.44%;溢价率集中在50%-100%的上市公司最多,共有53家,占比达35.57%;溢价率分布在100%-150%、150%-200%、200%-300%的公司数量相当,分别有26家、20家、21家;溢价率高于300%的公司共有6家,其中最高的一家溢价率为675.95%,是金融业的弘业期货。 还可以看到,同一上市公司A股成交量/H股成交量的比值与AH股溢价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A股相对H股成交量越高,则A股溢价率可能越高。   A股相对H股溢价的原因 1、交易制度不同 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政策不同。总体上,H股市场化程度更高,价格涨跌幅空间更大,而A股受限制更多,一定程度上拉高了A股的股价或降低了A股的跌幅,从而促进A股对H股产生溢价。 2、投资者结构不同 A股散户投资者较多,而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60%以上为机构投资者。港股机构投资者中,国际投资者占比较高,为30%左右,香港本地中介机构投资者、港股通、中资中介机构占比分别为31.36%、23.77%、14.86%。因此,A股投资者和H股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和偏好存在较大差异。 A股投资者和港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因为港股市场中的国际投资者可选投资范围较大,从而对H股要求更高的预期回报率,导致AH股溢价增大。此外,H股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的了解程度低于A股投资者,因此,H股投资者给出的估值更低,以降低投资风险。 3、市场流动性不同 A股成交量大、换手率高,市场流动性充裕。而港股成交量小、换手率,流动性不足,从而H股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以补偿流动性风险,促进AH股溢价抬升。如图13、14所示。 4、税收政策不同 根据国内A股的红利税规定,个人投资者持有股票所得的红利:对于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股息红利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而对于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但内地个人投资者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港交所上市H股将面临20%的股息红利税。因此,在投资者持有股票1年以上的情况下,估值模型下,持有H股的价值相当于持有A股价值的80%,即因红利税收政策不同,A股相对H股存在25%的溢价。 5、市场分割 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其基本面相同,但投资者在A股市场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能拿到港股市场交易,同样,投资者在港股市场持有的H股也不能拿到A股市场交易。   A股溢价率未来走势展望 2018年末至今,A股溢价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已持续较长时间。展望后市,业绩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复苏,A股和港股盈利能力均有望继续好转。流动性方面,2024年美联储将开启降息周期,尽管时点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但全年来看,美债收益率下行概率较大,中美利差倒挂程度有望收窄,有利于港股流动性增强。此外,随着港股通在港股市场上成交额占比逐渐上升,南向资金定价话语权增大,南向资金大幅净流入,有利于降低AH股溢价。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股票交易正式启动,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开通,当前港股通占港交所市场总成交额的30%左右,且有上升趋势。(见图三)   图三:港交所成交额与港股通成交额占比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因此,2024年,AH溢价短期仍有扰动,长期收窄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后。由于A股和H股市场分割,不能自由流动,因此投资者可以选择的投资策略是买低卖高。如果溢价指数有上升趋势,则应该买入A股,卖出H股;如果溢价指数有下降趋势,则应该卖出A股,买入H股。其中,当前溢价率较高的科技资讯业、必需性消费业值得重点关注。

行业公司 更多...
连亏9个季度,仅一条5代线,龙腾光电未来发展空间几何?

在中国大陆的已上市的面板厂中,龙腾光电(688055)是稍显特殊的一家企业,因为公司,20年前公司便投建了一条5代线,时至今日依然还是只有这一条5代线,与其它面板厂这20年间大规模扩张产线形成鲜明对比。 前几年,由于主要设备折旧早已完成,市场需求也还较好,龙腾光电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但近两年,由于需求持续在低位徘徊,加上其它面板厂新产线大量产能开出的冲击,仅有一条5代老旧产线的龙腾显得有点吃力,2023年和2024年将连续亏损。 展望更远的未来,龙腾光电或许将面临很多低世代线一样,存在被迫转型或关停并转的可能。 差异化竞争求生存 龙腾光电成立于2005 年,深耕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十五年, 于2020年8月登陆科创板上市。公司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车载等终端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中小尺寸显示面板领域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公司在行业中产能规模较小, 仅拥有一条第5代a-Si TFT-LCD产线, 在此前几年,依靠高效的产线运营和灵活的产品组合,采用HVA宽窄视角防窥、金属网格On-cell触控技术等差异化高附加值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差异化经营下日子过得依然滋润。  根据龙腾光电上市时的招股书,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为消费显示产品,包括笔电面板和手机面板,其中笔电面板在2019年收入结构中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5.20%,是公司当时的第一大业务。 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的战略调整。 从龙腾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2017年时还是手机面板占据接近六成,笔电面板还不足两成,两年间便位置互换。 来源:招股说明书 对于这次调整,应该好好夸赞当时龙腾的决策一番。 因为2017年苹果大规模采用柔性OLED开始,OLED在手机面板的渗透率就不断提升,而且当时国内第一条柔性OLED六代线京东方成都B7点亮投产,拉开了国产OLED大踏步前进的序幕。 而且,即使在a-Si LCD手机面板市场,当时京东方重庆8.5代线已经开始大规模出货,高世代线对龙腾这样低世代线的冲击不可避免。 因此,龙腾当时的调整十分及时和灵活,另外,运气也眷顾龙腾。 2020年4月开始IT类面板需求在疫情催化下激增,景气度一直持续到2021年,龙腾2021年也实现了9.1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为历史最高。 另外,电动智能化趋势下,在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势头的推动下,汽车“四化”使得车载显示成为车内重要的人机交互中心,大屏化、多联屏对车载显示的质和量提出更高要求,车载现实也成为各个面板关注的重点。从龙腾来看,公司车载和工控类面板的业务占比逐年提高,由2017年的13.27%提高至2019年的17.02%,而车载和工控也成为顺应大趋势的成长领域。 虽然近两年,龙腾光电的收入构成没有再披露得这么仔细,但公司多次表示“产品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车载、手机、工控、智慧互联等显示终端”,按照这个提法,或许车载的收入已经超过手机,排在第二。 “好日子”不再,已连亏9季 不过,“好日子”不会永远持续,2022年开始,随着此前消费的提前透支,TV、IT等显示面板市场开始急转直下,虽然那年龙腾还能维持盈利,但是一季不如一季,最终在第四季度出现亏损。 从22年四季度一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一共9个季度,龙腾光电就没有再盈利过。(见表格) 龙腾光电2022 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2.07 亿元,同比下降26.62% ,归母净利润为2.52 亿元,同比下降 72.37%。 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37.83 亿元,较 2022 年同期减少 10.08% ,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全年亏损 2.78 亿元。 2024年,根据不久前的2月底发布的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1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7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依然为亏损,金额为亏损1.90亿元,较上年同期改善31.6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47亿元。 24年前三季度,龙腾光电营收为26.3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6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94亿元。 结合龙腾光电24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大致可以推算出24年第四季度营收为7.7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2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53亿元。 来源:Choice数据、公告等,股市动态分析制表,点击查看更清晰 在1月份发布业绩预告时,龙腾光电在公告中对业绩亏损的原因解释称,报告期内,国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终端消费动能未见明显回升,同时受行业产能进一步释放及低价竞争等因素影响,公司经营业绩承压。 生存空间逼仄 这几年,显示产业关停并转逐步增多,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日韩逐步退出LCD市场,TV面板领域已经仅剩夏普,而且夏普的生产线还是在广州,日韩本土几乎仅剩LGD还有一些IT面板业务。 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老旧产线逐步被淘汰或主动转型,中国大陆第一条液晶面板5代线,京东方北京5代线已经转为以传感业务为主,而中国台湾的友达、群创诸多低世代线要么关停、要么卖厂房卖土地等。 坦白说,龙腾仅凭一条老旧的低世代线在利基市场差异化生存,实属不易。 但从长期的角度看,随着高世代线、OLED的冲击,以及未来Mirco LED等新技术潮流影响下,龙腾光电仅凭一条低世代线很难有多大的反击空间,在利基市场也面临着步步被挤压后退的风险。 难的是,即使龙腾光电“一反常态”决定投建高世代线,也同样风险巨大,因为国内液晶面板这个典型的重资产行业高速扩张的最佳时机已过,竞争格局已经逐步落定,从巨头们手中夺取份额难度越来越大,更何况动辄数百亿元的投资及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龙腾恐怕也难以承担得起。 (本文完)

机构理财 更多...
华夏基金举办“一年一度指数大会”

激流勇进二十年 启航新征程 华夏基金举办“一年一度指数大会”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作为一种创新的投资工具,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自2004年华夏基金推出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以来,ETF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二十年间,ETF以其独特的优势“一路生花”,成为了投资者参与市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途径。11月7日,华夏基金在京举办“一年一度指数大会”,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出席活动并发表演讲。会上,华夏基金发布了《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并重磅推出指数投资服务平台——红色火箭。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过去二十年,ETF从一个创新品类到如今资本市场上资金流入的“主要阵地”,成为投资者街头巷尾讨论的焦点,并非是一路坦途,而是监管、交易所、各方从业者、媒体以及同业伙伴们勠力同心、厚积薄发的结果。作为创新产品,ETF能够突破开发、创设、落地的重重关卡,离不开监管和交易所极具魄力、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为ETF发展“筑基”并一路呵护至今,使ETF得以茁壮成长。此外,ETF生态圈各位伙伴齐心协力为其 “添翼”,使ETF发展得以被按下加速键,迎来黄金时代。首先是券商伙伴毅然投身,成为ETF客户培育及服务的主力军;在发展的征途中,越来越多基金管理人加入参与,不断壮大中国ETF的队伍;随着银行、第三方代销机构伙伴的相继加入,带来新的视角和理念,不断优化ETF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媒体伙伴对ETF的关注和报道,让ETF生态圈更为丰富,也更具活力。李一梅强调,无论回望来路还是展望未来,最当感谢的还是一路同行的投资者。多年来,华夏基金始终以投资者为中心,不断升级指数研究体系、拓展指数服务体系、优化指数策略体系。她认为,如何更好地理解投资者指数投资需求,了解其投资偏好,提升其投资获得感,是站在当下更需要解决的问题。在ETF事业的未来征途上,华夏基金将初心不改,和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动指数基金市场健康发展,为资本市场市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适逢ETF在中国诞生二十周年之际,华夏基金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制作并发布了《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下称“报告”),华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轩伟在会上进行了报告解读。轩伟指出,华夏基金深耕“指数化投资与客户服务”的道路已走过二十年,在ETF产品布局和创新方面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报告的编制旨在通过系统性分析了指数投资者的现状、特点,为投资者提升盈利体验提供实用参考,为研究机构、媒体、资管行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华夏基金希望与各界携手,共赴ETF发展的星辰大海。 正如二十年前华夏基金敢为天下先,成为境内最早开始指数投资研究的公司;二十年后,华夏基金主动担纲再度出发,在全民指数投资时代到来之际,推出指数投资服务平台——红色火箭。谈及红色火箭开发创设的初心,李一梅指出“将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客户,用尽全力让客户的投资毫不费力”是华夏基金ETF产品和服务的核心要义,这一理念也延伸到了红色火箭中。作为一份庆贺ETF二十周年满怀心意的礼物,华夏基金希望红色火箭能够帮助投资者在指数投资中有更多的收获感、幸福感,真正实现“简单投资,美好生活”。 华夏基金互联网金融总监栾天昊在发布环节指出,红色火箭的开发依托于公司深厚的业务发展底蕴和庞大的客户基础,产品设计及研发前进行了充分的用户调研,开发过程中从专业视角出发让海量数据更符合指数投资分析框架。华夏基金不仅希望服务好红色火箭上的用户,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专业分析或对比的可能,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指数的投资价值;同时,作为立足大众的普惠工具,红色火箭将开放给全行业,华夏基金希望通过搭建行业生态,助力理财规划师们服务好市场上更多的指数投资者。 会议还组织了以“如何参与全民指数投资时代”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光大证券资深投顾及营销总监买泽元、自媒体主理人刘超(“直男财经”主理人)、丸子妹(财经自媒体博主)、梁金鑫(财经公众号梁狗蛋主理人)受邀参加,与华夏基金基金经理荣膺一同讨论。ETF市场的大发展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因素共振,不同主体参与者对于投资组合多样化的需求,带动了ETF的发展;其次,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也为ETF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也为ETF市场的爆发提供了动力。 二十年前,ETF在中国破土而出,生根发芽;二十年后,ETF在中国蓬勃发展,爆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二十年间, ETF从公募基金版图的小小一隅,逐渐成为基金发行和市场资金的焦点所在。作为公募领域最早布局ETF的基金公司,深耕厚积二十载,华夏基金沉淀了丰富的ETF投资管理和服务运营经验,打造了全面丰富的ETF产品矩阵。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华夏基金旗下权益ETF管理规模超过6700亿元,年均规模连续19年稳居行业第一。二十年间,历经牛熊市场转换,华夏基金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为投资人创造良好的投资回报。未来,华夏基金将继续与ETF生态圈的各方合作,在产品布局、组合管理、解决方案等方面持续迭代提升,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ETF产品和服务,为推动ETF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繁荣贡献力量。

数据精选 更多...
北上资金加速流入 成长风格有望崛起

本统计期内(2月29日至3月6日),投资者信心进一步修复,买盘力量集中于两融资金和北上资金,ETF转为流出。其中两融资金大幅加仓成长,北上资金买入风格相对均衡。近期一系列政策聚焦资本市场预期稳定,投资者信心得以提振,同时科技产业层面迎来更多积极催化,市场交投意愿延续高涨。 Choice数据显示,本期内,两市共188只个股登上龙虎榜,营业部合计买入253.81亿元,卖出259.02亿元,总体呈现净卖出5.21亿元的状态。 统计期内,浪潮信息(000977)的营业部净买入较多,合计净买入金额5.95亿元。 浪潮信息为AI服务器龙头,根据Gartner、IDC发布的数据,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浪潮信息在服务器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存储装机容量位列全球前三、中国第一。浪潮信息披露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0.96亿元,同比下滑8.85%;归母净利润7.87亿元,同比下滑49.12%。 近期英伟达表示,从B100GPU开始,未来所有产品散热技术都将由风冷转为液冷;受此消息影响,A股液冷服务器概念板块大涨。今年1月,浪潮信息与英特尔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全液冷冷板服务器参考设计,并基于此推出了全液冷冷板服务器,实现服务器部件接近100%全液冷散热、PUE降至趋近于1的水平。据三大运营商发布的《2023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将在今年开展液冷技术的规模测试,推进产业生态成熟,至2025年,将开展液冷技术的规模应用。   近期,伴随市场赚钱效应提升、风险偏好改善,外资一改此前“谨慎”态度,2024年2月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607.44亿元,结束了连续6个月以来的净流出趋势,并于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大幅净流入166亿元,创下2023年8月以来的单日新高。 东吴证券观点认为,当前美国经济仍存在走弱风险,中美名义增速差的收窄将伴随中美利差的收窄,带动全球需求和国内基本面预期回暖,资金也将形成正反馈,促使核心资产估值修复。较去年而言,外资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复苏进展或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市场赚钱效应提升下,外资回流值得期待,二季度A股盈利增速有望达到年内高点。展望后市,随着美债下行及国内经济的不断上修,A股基本面预期将有所好转,叠加3月起富时罗素将提升A股纳入因子,外资有望持续性流入,为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风格方面,北向的加速流入有望加快成长风格的崛起,看好AI、机器人等新产业趋势相关的“新成长”和以新能源、医药等核心资产为代表的“老成长”板块。 表一:营业部买入金额前十的个股 代码 名称 交易天数 买入金额(亿元) 000628 高新发展 5 24.22 601138 工业富联 3 23.61 000938 紫光股份 3 14.32 000977 浪潮信息 1 8.89 002611 东方精工 3 7.78 002281 光迅科技 3 7.44 300290 荣科科技 3 6.08 002156 通富微电 1 4.05 600839 四川长虹 1 3.39 002236 大华股份 1 3.28     表二:营业部卖出金额前十的个股 代码 名称 交易天数 卖出金额(亿元) 000628 高新发展 5 25.22 601138 工业富联 3 24.60 000938 紫光股份 3 20.36 002281 光迅科技 3 7.27 002611 东方精工 3 7.09 002156 通富微电 1 4.65 001314 亿道信息 4 3.87 300757 罗博特科 2 3.83 300290 荣科科技 3 3.60 002236 大华股份 1 3.54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电子内参更多...
Apple Store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