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华夏华润商业资产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华夏华润商业REIT”,代码:180601)2025年3月31日正式发布基金2024年度报告。 2024年我国消费基础设施REITs集中上市。其中华夏华润商业REIT作为规模最大的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成立运营已届满一年。基金底层基础设施资产为青岛万象城,依靠卓越的运营能力与资产升级策略,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展现出强劲韧性,全年业绩亮点频现,为投资者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     一、年度业绩概览:收入稳健增长,分红持续兑现 根据年度报告披露,报告期内(2024年2月7日至12月31日)华润商业REIT实现收入6.42亿元,累计可供分配金额达3.15亿元,按募集规模计算(对应发行价格6.902元/份),相应年化分派率达到5.08%,超过上市预测的当年度分派率水平(4.94%)。 2024年度,基金分红共4次(按收益分配基准日统计),实际分配总额3.15亿元。华夏华润商业REIT以实现季度分配为目标,以不断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为己任,切实做好基金运作与分配。   二、底层资产运营亮点:出租率99%领跑行业,首店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青岛万象城作为基金底层基础设施资产,2024年的绩效水平在多维度实现突破:   1、资产运营绩效优异 截至2024年度末,青岛万象城拥有入驻商户546家,出租率达到99.00%。2024年四次季末出租率均超过99%,超过招募书预测值的97.50%水平。 运营管理机构的专业招商和成熟营运能力,为青岛万象城打造高端商户的强大吸附力、凝聚力。   2、首店经济驱动增长 青岛万象城全年引入128家新店铺,其中41家为山东首店、7家为青岛首店。 亮点新店品牌包括零售业态的始祖鸟、Bobbi Brown、SMFK、Victoria's Secret、NIKE RISE 1200等;餐饮业态如Need、野果、肉问屋、失重餐厅、呛头家、Blueglass、裕莲茶楼、九十葉等。 各类山东、青岛首店品牌的引入,将进一步巩固青岛万象城的城市级商业标杆地位。   3、客流量与会员规模双增长 根据基金年报,2024年度青岛万象城客流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幅达10.9%,持续实现提升。 同时,青岛万象城会员规模持续扩大,仅2024年内,会员人数规模就从一季度报告统计的120余万人,增长到年末的145万人。会员人数相当于青岛市常住人口的七分之一。    4、空间运营精细化 运营管理团队凭借成熟经验与丰富资源,持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消费体验、创造休闲娱乐空间。 一方面结合本年度节日热度和地域热点,累计开展城市首进、明星活动200余场。包括9周年店庆“明日海岛”主题场景街区、万象戏剧节2.0、“爱予万象”系列人气活动、小奇迹&SMG城市独家快闪等。另一方面为项目持续引入高能级资源,与品牌共创,推出丰富体验内容。如喜茶x草间弥生联名快闪BOBO WORLD、《舌尖上的中国》新书分享会、西西弗书店新书签售分享会、比音勒芬新品品鉴会、TOM FORD全新「极细管」口红上市华北首站等各类异彩纷呈的优质活动。   5、冰场经营高质发展 2024年度,青岛万象城冰场积极承办并落地中国花滑协会及当地政府的6次赛事及冰雪实践活动,尤其是2024年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第三站及2024年“体彩杯”青岛市花样滑冰锦标赛暨青少年U系列联赛的举办,同时邀请国家级花滑教练及俄罗斯冠军级教练开展大师班和访谈会。 以赛事塑品牌,提升影响力;以活动促经营,实现业绩增收。   三、资产升级改造:提前布局谋变,打造未来增长引擎 华夏华润商业REIT上市前,即已启动青岛万象城一期L4-L5及二期L4-L5的部分区域改造工作。相关改造已告完成,全面兑现基金招募说明书中所承诺的改造计划,为项目新增可租赁面积7,027平方米,涵盖服装、餐饮、娱乐等业态共37个品牌,引入众多山东首家及高级别形象店,并新添“天空之城·酒肆”、“天空滑板公园”等特色区域,进一步强化商业氛围。 为应对下一步消费趋势变化,实现客流与销售额的进一步提升,基金拟对青岛万象城一期南区等局部区域进行相关改造。改造覆盖面积约1.25万平方米,计划自2024年四季度启动,2025年内实现开业。改造完成后,青岛万象城将实现空间升级焕新,丰富经营业态,提升客户体验,带动客流增长,从而推动收益的长期增长,实现资产价值提升。 华夏华润商业REIT凭借青岛万象城的成熟运营与前瞻性升级,在消费REITs赛道中持续领跑。华润置地、华润万象生活与华夏基金的强强联合,不仅为资产注入活力,更以稳健的财务表现与创新的运营策略,积极为中国公募REITs市场树立标杆,赋能消费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开始日期:04-01
2025年3月31日,目前A股市场规模居首的沪深300ETF(510300)发布2024年年度基金报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沪深300ETF(510300)年度基金利润突破500亿元,具体在报告期内为持有人盈利564.35亿元,是境内所有基金中仅有的基金利润超500亿元的产品。   持有人户数方面,据2024年基金年报,沪深300ETF(510300)最新持有人户数超79.29万户,较2024年6月30日增长18.5万户,不仅创其成立以来(2012/5/4)新高,同时也是目前市场仅有的持有人户数超20万户的追踪沪深300指数的ETF。     数据来源:交易所,截至25/3/31,沪深300ETF(510300)最新规模为3387.19亿元。2024年6月30日沪深300ETF(510300)持有人户数数据来源:基金2024年中期报告。基金利润/盈利数据来自定期报告中“本期利润”指标。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编制和计算,其所有权归属中证。中证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
开始日期:04-01
3月31日,信凯科技网上申购开启,申购代码为001335,拟公开发行A股2343.49万股,其中网上发行937.30万股,发行价格为12.80元,发行市盈率为14.38倍,单一账户申购上限为9000股,申购数量为500股的整数倍,顶格申购需持有深市市值9万元。 稍早前,我们曾就业绩等相关方面问题,对信凯科技进行了采访,并获得回复。   关于业绩稳定性欠缺问题 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和2024年1-6月的报告期各期,信凯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20,567.04万元、119,238.95万元、106,871.57万元、66,635.90万元,净利润分别为8,905.91万元、8,531.09万元、8,454.70万元、4,249.21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7,820.07万元、9,108.96万元、8,343.63万元、4,444.54万元。 根据公司最新披露的招股意向书,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41,656.53万元,同比增长32.55%,2024年7-12月,公司营业收入为75,020.63万元,同比增长40.26%,公司收入增长主要系受宏观经济增速趋稳、消费者信心指数增加等影响导致下游需求增长,主要受收入增长影响,2024年度公司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517.03万元,同比增长26.05%;2024年7-12月公司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72.49万元,同比增长42.72%。 结合信凯科技此前披露的数据,综合来看,公司2022年-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8764.98万元、8806.18万元、1.11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1.54%、0.47%、26.31%。 那么,公司的业绩稳定性是否欠佳? 信凯科技回应称,公司最近3年(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经审计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孰低者)合计超过2.4亿元,盈利能力较强。2024年1-12月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4.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55%,净利润为1.1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6.31%,每股收益1.58元。 信凯科技表示,为保持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发挥公司在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产业链整合、产品品质及合规、全球化布局和营销网络优势、品牌、客户资源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逐步扩大公司各类高附加值有机颜料产品的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提升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于猛上杠杆问题 报告期内(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和2024年1-6月),信凯科技的合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67%、52.88%、53.61%、59.04%,母公司口径的资产负债率为64.49%、59.38%、55.57%、60.68%。 无论是哪个口径,2024年上半年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 根据最新的招股意向书,信凯科技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信凯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2024年末公司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较2023年末均有所增长,其中:资产总额增长31.66%,主要系当期公司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及在建工程等增长所致;负债总额增长42.83%,主要系当期公司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等增长所致;所有者权益增长18.75%,主要系公司经营积累所得增加所致。 从上面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率看,意味着负债增加两元多才能带来一元的所有者权益增加。 而在更早一版的招股书中,公司2024年1-9月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如下:   可以看出,公司的负债规模急剧增大,负债总额增长43.97%,主要系当期公司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等增长所致。 而负债所带来的所有者权益增加只有12.10%,还不足负债增加的三分之一,意味着负债增加三元多才能带来一元的所有者权益增加。 我们曾就上述公司猛上杠杆的行为是否令公司债务风险大增对信凯科技进行了采访,公司回应称,报告期各期末,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基本保持稳定,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且公司盈利情况良好,销售回款情况较好。报告期内,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较稳定,利息保障倍数较高,公司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较强。  信凯科技还表示,本次发行上市后,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偿债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对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上述问题以及信凯科技的回应,您如何看待呢?
开始日期:03-31
2025年3月31日华夏基金旗下管理的华夏越秀高速REIT、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华夏合肥高新REIT、华夏和达高科REIT、华夏金茂商业REIT、华夏华润商业REIT、华夏特变电工新能源REIT共8只公募REITs同时发布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全面展示其在绿色运营、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领域的实践成果。 这是境内首次由同一基金管理人推动多只REITs集中发布ESG实践成果。此次集中发布不仅是境内REITs市场ESG实践的重要里程碑,更凸显了华夏基金在REITs领域的前瞻布局与创新引领。通过ESG与REITs的深度融合,华夏基金正努力为中国公募REITs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国公募REITs迈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发展阶段。   ESG成REITs发展“新引擎”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ESG理念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公募REITs重视ESG的核心逻辑在于其资产属性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度契合。ESG理念在REITs领域的应用,不仅是对资产运营效率的优化,更是对长期价值创造的保障。 首先,ESG更加关注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回报。基础设施项目整个资产生命周期往往长达数十年,因此对基础设施项目的ESG评价可以作为传统财务评价的一个有力补充,可以充分挖掘基础设施项目更全面的价值维度。其次,ESG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需要众多利益相关方进行协调,ESG可以强调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平衡多个相关方之间的利益,降低整体的利益风险。 华夏基金早在2017年便成为境内首家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的公募机构,更是将ESG理念深深植根于企业文化和投资逻辑之中,致力于成为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的践行者。华夏基金认为,随着全球ESG投资理念的深化及国内“双碳”目标的推进,ESG已成为评估基础设施资产价值的核心维度。ESG与REITs的结合,既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核心路径。将ESG融入REITs全生命周期,不是被动选择,而是基金管理人、运营机构提升资产质量、创造长期价值的主动策略。未来,ESG有望从风险管理工具升维为公募REITs的核心竞争力,驱动行业向绿色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升级。   REITs ESG报告发布渐入标准化时代 早在2022年,华夏基金就联合越秀交通推出境内首份公募REITs  ESG报告(《华夏越秀高速REIT 2021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开创了REITs领域ESG报告发布的先河,成为行业可持续投资的典范。此后,华夏基金旗下的华夏合肥高新REIT、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华夏和达高科REIT、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先后开始并持续保持发布ESG年度报告,先后成为产业园、保障性租赁住房等资产类型中率先开展发布ESG实践的标杆产品。去年刚刚成立上市的华夏华润商业REIT、华夏金茂商业REIT、华夏特变电工新能源REIT也加入此次集中发布,再次成为消费REITs、能源REITs中的ESG实践典范。 作为境内REITs市场的参与者,此次发布的ESG报告中,8只REITs结合自身资产特性,在环境、社会及治理层面展现了差异化的实践路径,推动ESG指标在资产证券化中的标准化应用,助力资产证券化与ESG实践的深度融合。     ESG驱动REITs市场扩容与分化 当前,中国公募REITs市场规模已突破1,600亿元,在政策支持、资本偏好与技术创新的三重驱动下,ESG将持续推动REITs市场扩容提质,同时ESG将成为区分资产优劣的重要标尺,加速资产表现的“马太效应”。未来,如何构建本土化ESG评价体系、提升运营端专业能力,将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 此次华夏基金旗下8只REITs同步发布ESG报告,不仅是华夏基金对社会责任的承诺,更是对行业的一次有力示范。在“脉冲式发展”的ESG浪潮中,华夏基金以扎实的内功与创新实践,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ESG正从“可选项”逐渐转变为“必答题”,而华夏基金的持续探索,或将为中国公募REITs的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始日期:03-31
3月27日,据深交所披露,因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二条,深交所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同时,中集天达母公司中集集团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3月27日召开第十届董事会2025年度第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分拆控股子公司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至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议案,并撤回相关上市申请文件。终止原因为综合因素考虑,为统筹安排中集天达业务发展和资本运作规划。 从2023年5月过会已近2年,期间中集天达未能拿到IPO注册批文,直至此番公告终止创业板IPO。 中集天达的最近关于IPO的资料还是2023年9月的第二轮问询回复,当时的第10个问题就有关于分拆上市。 当时,该问题提到,审核问询回复显示: (1)香港联交所对中集集团分拆上市关注到:“就物料处理系统业务而言,分拆子公司的产品/服务与中集集团的产品与服务的区别并不显著”; (2)2021年1月25日,发行人完成私有化并于香港联交所退市。香港联交所于2021年7月30日批准了中集集团的分拆提案; (3)发行人私有化退市过程中存在异议股东,相关股东持股数量73,171,000股,持股比例为0.63%。 因此,请发行人: (1)说明发行人选择通过私有化退市而未选择H+A两地上市的原因和商业合理性; (2)说明发行人物料处理系统业务相关情况,包括从事相关业务的主体、报告期内的业绩情况、收入占比等,根据《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2020年6月修订)》《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审核问答》关于同业竞争相关规定,说明发行人与中集集团是否存在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 (3)逐条说明是否本次分拆上市是否符合《上市公司分拆规则(试行)》相关规定; (4)说明对私有化事项存在异议股东的处置方案,对异议股东保护措施及其执行情况,是否存纠纷或潜在纠纷。 在进行回复时,中集天达花费了较多笔墨对第二、三点进行逐条回应,篇幅太多,此处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查原公告。第一、四两点回应较为简明,我们来看看中集天达如何回应的。 关于选择通过私有化退市而未选择H+A两地上市的原因和商业合理性,中集天达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为红筹架构企业,无法直接发行H股,因此,不满足H+A两地上市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规定,已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申请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的市值要求最低为200亿元人民币以上。公司在联交所上市期间的的市值水平离《公告》要求的最低200亿元人民币市值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保留香港联交所上市地位,公司在短期内也无法以红筹架构在境内上市。 此外,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航空业受到不利影响,公司的业务经营于2020年上半年经历了较多困难,具体在原材料供应稳定性及完成新订单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并主要依靠2019年订单来维持盈利。同时,公司港股股价低迷加上融资途径匮乏,使得公司难以应对上述风险,并可能进一步影响派发股息的能力。因此,联席要约人决定提出将公司私有化的建议,成功私有化后,可从更长远的角度重新审视发行人经营策略,并确立长期发展目标以代替短期利益。 综上,中集天达认为自己选择通过私有化退市而未选择两地上市,具有商业合理性。 关于对私有化事项存在异议股东的处置方案,对异议股东保护措施及其执行情况,是否存纠纷或潜在纠纷问题,中集天达表示,公司为设立于开曼的豁免有限公司,根据开曼律师的意见,《开曼群岛公司法》规定,私有化方案在要约发出四个月内得到持有不少于90%表决权的股东批准,则要约收购方可在前述四个月期限届满后两个月内向异议股东发出意向收购其持有股份的通知。该通知发出后,除非异议股东在通知发出之日起一个月内向开曼群岛大法院申请,且大法院根据异议股东的申请而另行作出其认为合适的命令,否则要约收购方有权利并有义务按照私有化方案中与同意该方案的股东同等的条件收购异议股东的股份。 公司私有化相关议案已获得不少于持有97%以上公司股份的股东同意,根据《开曼法律意见书》,公司私有化过程中不存在异议股东向开曼群岛大法院提出反对转让的申请。根据发行人聘用的开曼律师法庭调查结果,截至报告期期末,公司不存在有关本次私有化相关的诉讼或仲裁,不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 (本文完)
开始日期:03-28
2025年3月26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基金代码:508068)扩募申请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复和上交所无异议函。3月27日,基金管理人华夏基金发布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取得基金变更注册相关批复的公告。 这是继2023年3月上交所首批公募REITs扩募获批后,市场又一单REITs扩募项目落地,标志着公募REITs市场“首发+扩募”双轮驱动格局进一步深化,也是公募REITs常态化发行的有力体现。 根据此前公告,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本次拟购入基础设施项目为北京市房山区朗悦嘉园项目、通州区光机电项目、大兴区盛悦家园项目、海淀区温泉凯盛家园项目。其首发资产和本次拟扩募购入的资产,均位于北京市。 本次新基础设施项目的购入,是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在稳健运营基础上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基础设施资产持续稳定运营以及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本次扩募有利于拓展基金持有的租赁住房资产组合,分散基金资产组合风险,使基金在获取稳定现金流的同时兼具成长性。 本次扩募拟募集规模为8.30亿元。对本次扩募四个拟购入基础设施项目而言,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止预测年化现金分派率为4.11%,2026年预测现金分派率为4.13%。对本基金而言,本次基金扩募并新购入项目后,基金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止期间的预测年化现金分派率由2.70%上升至3.13%,2026年度的预测现金分派率由2.70%上升至3.14%,本次基金扩募能够有效提升基金收益,提升基金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根据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披露的2024年第4季度报告,基金2024年第4季度收入1,816.67万元、净利润899.06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539.06万元,本年累计可供分配金额5,384.86万元,项目公司整体运营平稳。 公募REITs扩募并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是指已上市的公募REITs通过增发份额收购资产,是公募REITs产品的重要特性,亦是推进公募REITs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次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的扩募将实现存量与增量资产的良性循环,为投资人进一步参与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提升公募REITs的长期配置价值。2024年以来,沪市已有6只REITs产品发布扩募公告,4只已受理,公募REITs扩募正在加速进行,助力中国公募REITs发展登上新台阶。  
开始日期:03-28
3月24日,矽电股份(301629)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其发行价为52.28元,首日盘中涨逾250%,每股最高报189.99元,截至收盘,矽电股份报157.93元,上涨202.08%,市值达65.9亿元。 矽电股份的主要产品为探针台设备,是该领域国内企业的龙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表现不俗。不过,从矽电股份的招股书看,公司也存在着业绩增长乏力、大客户依赖以及应收账款增长等风险。   国内探针台设备龙头 根据矽电股份招股书介绍,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探针台设备,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探针台设备制造企业。探针台设备是探针测试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用于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晶圆测试环节。 目前,全球探针台设备市场由东京电子、东京精密、旺矽科技、惠特科技等海外公司占据主导地位。根据SEMI和CSA Research统计,截至2019年,矽电股份占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为3%,东京精密、东京电子、旺矽科技和惠特科技市场占比分别为46%、27%、10%和4%。 矽电股份是中国大陆探针台设备市场的重要竞争者。根据SEMI和CSA Research统计,2019年中国大陆探针台设备市场中,公司占据13%的市场份额,市场排名第4名,是排名第一的大陆地区厂商。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东京精密、东京电子、旺矽科技和惠特科技市场占比份额为34%、24%、2%和14%。根据SEMI的统计数据以及矽电股份的收入规模测算,2021年度至2024年1-6月,矽电股份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9.98%、23.68%、25.70%及23.30%,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业绩波动为主 根据招股书,最近三年及一期(报告期,2021年至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矽电股份营收分别为3.99亿元、4.42亿元、5.46亿元、2.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23.89万元、1.16亿元、8921.66万元、5663.33万元。 招股书还披露了2024年全年经审阅但未经审计的业绩,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为5.0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08%,公司归母净利润为9279.57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4.01%,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8767.99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5.44%。2024年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24.44万元,同比转正,主要系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有所增加。   表:矽电股份2024年经审阅的合并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主要数据(单位:万元)   来源:照顾说明书   与此同时,招股书还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的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9300万元至9500万元,同比变动幅度为0.17%至2.3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370万元至1420万元,同比变动幅度为-2.19%至1.38%;预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10万元至1360万元,同比变动幅度为-2.02%至1.72%。 矽电股份的客户是以LED行业为主,如三安光电等,但近几年,LED行业供给过剩,LED企业业绩一般,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公司作为上游细分设备企业也表现出业绩增长的疲态,以波动为主。   存大客户依赖及应收款增加等风险 根据招股书,公司产品的下游半导体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行业的集中度较高。以LED芯片行业为例,根据CSA Research、LEDinside等机构的数据,2020年及2021年,LED芯片行业前6家企业的产能占行业总产能的比例分别为86.85%及85.41%,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三安光电、华灿光电、兆驰股份的产能合计占比分别为61.19%及58.38%。 矽电股份的主要客户为三安光电、兆驰股份、华灿光电、士兰微等上市公司。受下游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矽电股份的客户集中度较高,报告期内各期,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9.74%、77.00%、66.48%和55.83%。如果未来公司与上述客户合作出现不利变化,如上述客户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出现不利变化导致其降低资本性支出、或采购战略变化、产品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公司与其合作关系被其他供应商替代,则矽电股份的业务发展和业绩表现将受到不利影响。 矽电股份在招股书提示了对三安光电、兆驰股份的重大依赖风险。报告期内各期,公司来自于三安光电、兆驰股份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25.52%、60.26%、44.22%和21.06%。2022年,矽电股份来自于三安光电、兆驰股份的收入占比超过50%,当期经营业绩对上述客户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矽电股份表示,公司与三安光电、兆驰股份合作时间均超过了五年,保持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与三安光电、兆驰股份的合作具有可持续性。但若三安光电、兆驰股份因技术更新、产业政策变化或者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其自身经营状况或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大幅降低向公司采购产品的价格或数量或导致在手订单未能全部转化为营业收入,则将对公司业务持续性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并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报告期内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824.08万元、6526.16万元、12,646.55万元和16,409.22万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79%、6.50%、13.76%和17.78%,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09%、14.76%、23.15%和28.52%。公司建立了回款及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但如果未来公司不能妥善处理应收账款资金回笼问题,或个别客户出现支付能力问题和信用恶化问题,会导致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从而影响当期经营业绩。 另外,受行业客户采购惯例影响,通过商业承兑汇票支付货款情况较多。报告期内各期末,公司应收商业承兑汇票余额分别为5906.14万元、382.80万元、904.61万元和1285.51万元,报告期内波动较大。公司按账龄对商业承兑汇票计提坏账准备。虽然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过商业承兑汇票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形,但如果公司不能有效控制应收商业承兑汇票的增长速度及规模,或者个别客户、票据承兑人出现支付能力和信用恶化问题,公司可能存在商业承兑汇票无法兑付的风险。
开始日期:03-25
本文首发于3月15日(上周六)出版的2025年第5期内参 美股最猛的纳斯达克开年至今跌近15%,有点小股灾的味道,主跌是七朵金花,处于风暴核心的特斯拉跌最多,高点下来腰斩,直接回到年10月总统竞选时的位置。美股现在是连超预期的经济数据数据也救不回来,3月12日美国CPI数据出来,低于市场预期,美股遂反弹,但走的并不顺滑,美债先跌后涨,美股先涨后跌,次日继续向下。 下跌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宏观问题。市场在交易川普的关税贸易战和政府部门裁员导致经济衰退的预期。投资最忌讳的是不确定性,现在华尔街每晚开盘最害怕的就是川普的嘴,不知道又会冒出哪些高见,资金暂避锋芒合乎情理。 至于美股什么时候见底?有一种观点我们表示认同,川普的关税战贸易战以及政府裁员分别影响美国CPI和就业数据,这也是美联储跟踪经济最关键的两个指标,直接关系到美联储加减利率。 因此本轮见底信号,实际上应该是川普与鲍威尔之间的博弈。双方只有两种可能,一种相互妥协达成合作,川普经济没有搞崩,CPI和就业数据双双稳住,美联储继续降息。另一种是有一方不让步,另一方完成不了自己定下的目标。不是经济崩盘,就是美联储加息,都不利于美股表现。目前看双方都有执念,似乎更符合第二种情形。 现在大家都在谈东升西落,最喜欢看美股跌,毕竟这样外围资金才能更关注A股。只能说一切都是周期,2024年上半年,外围市场大涨,我们不涨,外围一有风吹草动,立马跟着跳水。是不是很难想到有一天,在美股大跌的时候,大A还能坚挺,最近的A股就是这样,最典型的是3月3号和3月10号两天,纳斯达克分别重挫2.6%和4%,第二天A股基本不跌甚至上涨。 不过,这里还是要注意下,虽然美股今年与A股走势相反,但美股若持续暴跌,短期或会影响整个市场风险偏好,尤其是对高位的题材,可能引发剧烈波动。 指数这边倒还好,能稳得住,原因之前也说过了,被动资金锁死大量筹码,监管层在推进长期价值投资,利率又在低位,外部源源不断有增量资金入市。 但现在大家复盘板块和个股,从最大市值的个股往下翻就会发现,这轮太多权重股在缩量走趋势。但是只有跟科技相关的板块在向上突突突。这是很畸形的结构,真正的牛市,最大的弹性板块可以是科技,有的行业涨多,有的行业涨少,但不能靠一个科技板块撑着。牛市一定是所有行业的牛市,各行业的龙头都要有估值修复的过程,一起补涨,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指数行情,才是良性的走势。 从指数层面看,也需要一轮指数行情支撑。其实,指数这里正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不能长期这样趴着,因为进来这么多被动资金和机构资金,是要赚钱的。而现在无论是上证、深成指还是创业板,都没有突破去年10月的高点,已经横盘整理了半年。周K线已经有点向上走势,但月K还是平的。一两个月可以不赚钱,一年半载还是原位,筹码会松动。 如果要形成一轮新的牛市,未来几个月需要有一波指数行情,把整个长期K线系统拉出拐头向上的趋势。 从去年9月底10月初普涨后,A股没有持续性的普涨行情了,都是结构性的题材市,每天的成交量又很大,只能往那几个有宏观叙事的方向堆筹码,比如AI和机器人,这种行情最适合游资和量化。但是未来真正的指数行情,一定是机构或者外资这些大资金入场,这需要大消费和大金融配合,这些板块目前都趴在底部。 过去半个月,题材股继续聚焦机器人和AI算力,而大金融、消费等权重板块偶尔拉升一下护下盘,但本周五(小编注:即上周五,本文成文于上周六)这些板块却集体异动了,导火索是内蒙呼和浩特发布了育儿补贴项目实施细则,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力度空前且补贴周期长。这次大异动更像是外资所为。 一个小小的地方政府补贴,怎么就成了大利好。这点还得从外资的关注点说起。 2023年7月开始,外资持续流出A股和港股,但这一切在去年9月底开始逐步有所改观,尤其是2月份的民营会以及两会出来的这些刺激内需消费的政策。 3月14日高盛交易台显示,外资对中国的关注度比以前要高频。首先,观察到的市场情绪是,欧盟的EM基金开始对中国变得更加看涨,计划在当前低位水平上增加对中国消费品的投资。自2025年1月以来,看涨者一直在增加头寸,全球共同基金在1月的中国配置仍处于8%分位。 其次,外资正在关注未来增量政策行动带来的潜在上行空间,他们希望两会后能够出台任何具体的消费刺激措施,比如包括消费券、新生儿/育儿补贴以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将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列为首要任务之一。而刚发不完这个信息,内蒙就出来生育补贴的政策,周五一下子大消费都起爆。 总体来看,今年各种会议上都表示要把扩大内需消费作为首要任务,信号已经明确。这次消费如果真能反转,才是真正的东升西落,只靠科技拉叙事和估值是不够的,真正的牛市,需要多个板块一起联动走趋势。 (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和逻辑归纳,非荐股,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完)
开始日期:03-20
本文首发于3月15日(上周六)出版的2025年第5期内参 美股最猛的纳斯达克开年至今跌近15%,有点小股灾的味道,主跌是七朵金花,处于风暴核心的特斯拉跌最多,高点下来腰斩,直接回到年10月总统竞选时的位置。美股现在是连超预期的经济数据数据也救不回来,3月12日美国CPI数据出来,低于市场预期,美股遂反弹,但走的并不顺滑,美债先跌后涨,美股先涨后跌,次日继续向下。 下跌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宏观问题。市场在交易川普的关税贸易战和政府部门裁员导致经济衰退的预期。投资最忌讳的是不确定性,现在华尔街每晚开盘最害怕的就是川普的嘴,不知道又会冒出哪些高见,资金暂避锋芒合乎情理。 至于美股什么时候见底?有一种观点我们表示认同,川普的关税战贸易战以及政府裁员分别影响美国CPI和就业数据,这也是美联储跟踪经济最关键的两个指标,直接关系到美联储加减利率。 因此本轮见底信号,实际上应该是川普与鲍威尔之间的博弈。双方只有两种可能,一种相互妥协达成合作,川普经济没有搞崩,CPI和就业数据双双稳住,美联储继续降息。另一种是有一方不让步,另一方完成不了自己定下的目标。不是经济崩盘,就是美联储加息,都不利于美股表现。目前看双方都有执念,似乎更符合第二种情形。 现在大家都在谈东升西落,最喜欢看美股跌,毕竟这样外围资金才能更关注A股。只能说一切都是周期,2024年上半年,外围市场大涨,我们不涨,外围一有风吹草动,立马跟着跳水。是不是很难想到有一天,在美股大跌的时候,大A还能坚挺,最近的A股就是这样,最典型的是3月3号和3月10号两天,纳斯达克分别重挫2.6%和4%,第二天A股基本不跌甚至上涨。 不过,这里还是要注意下,虽然美股今年与A股走势相反,但美股若持续暴跌,短期或会影响整个市场风险偏好,尤其是对高位的题材,可能引发剧烈波动。 指数这边倒还好,能稳得住,原因之前也说过了,被动资金锁死大量筹码,监管层在推进长期价值投资,利率又在低位,外部源源不断有增量资金入市。 但现在大家复盘板块和个股,从最大市值的个股往下翻就会发现,这轮太多权重股在缩量走趋势。但是只有跟科技相关的板块在向上突突突。这是很畸形的结构,真正的牛市,最大的弹性板块可以是科技,有的行业涨多,有的行业涨少,但不能靠一个科技板块撑着。牛市一定是所有行业的牛市,各行业的龙头都要有估值修复的过程,一起补涨,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指数行情,才是良性的走势。 从指数层面看,也需要一轮指数行情支撑。其实,指数这里正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不能长期这样趴着,因为进来这么多被动资金和机构资金,是要赚钱的。而现在无论是上证、深成指还是创业板,都没有突破去年10月的高点,已经横盘整理了半年。周K线已经有点向上走势,但月K还是平的。一两个月可以不赚钱,一年半载还是原位,筹码会松动。 如果要形成一轮新的牛市,未来几个月需要有一波指数行情,把整个长期K线系统拉出拐头向上的趋势。 从去年9月底10月初普涨后,A股没有持续性的普涨行情了,都是结构性的题材市,每天的成交量又很大,只能往那几个有宏观叙事的方向堆筹码,比如AI和机器人,这种行情最适合游资和量化。但是未来真正的指数行情,一定是机构或者外资这些大资金入场,这需要大消费和大金融配合,这些板块目前都趴在底部。 过去半个月,题材股继续聚焦机器人和AI算力,而大金融、消费等权重板块偶尔拉升一下护下盘,但本周五(小编注:即上周五,本文成文于上周六)这些板块却集体异动了,导火索是内蒙呼和浩特发布了育儿补贴项目实施细则,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力度空前且补贴周期长。这次大异动更像是外资所为。 一个小小的地方政府补贴,怎么就成了大利好。这点还得从外资的关注点说起。 2023年7月开始,外资持续流出A股和港股,但这一切在去年9月底开始逐步有所改观,尤其是2月份的民营会以及两会出来的这些刺激内需消费的政策。 3月14日高盛交易台显示,外资对中国的关注度比以前要高频。首先,观察到的市场情绪是,欧盟的EM基金开始对中国变得更加看涨,计划在当前低位水平上增加对中国消费品的投资。自2025年1月以来,看涨者一直在增加头寸,全球共同基金在1月的中国配置仍处于8%分位。 其次,外资正在关注未来增量政策行动带来的潜在上行空间,他们希望两会后能够出台任何具体的消费刺激措施,比如包括消费券、新生儿/育儿补贴以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将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列为首要任务之一。而刚发不完这个信息,内蒙就出来生育补贴的政策,周五一下子大消费都起爆。 总体来看,今年各种会议上都表示要把扩大内需消费作为首要任务,信号已经明确。这次消费如果真能反转,才是真正的东升西落,只靠科技拉叙事和估值是不够的,真正的牛市,需要多个板块一起联动走趋势。 (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和逻辑归纳,非荐股,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完)
开始日期:03-20
我要订阅
最新内参更多...
最新培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