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投资,需要的素质有哪些?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有主有次,有框架有补充,有主体有修饰,要清晰明了,不能混混沌沌。 一,要有大局观。所谓大局,涵盖了宏观政局、宏观经济形势、货币供给、资本市场状况等,细分一下,还包括了全球大局和国内大局,再细分一点,包括了全球货币供给、国内货币供给,货币的分布和流动,货币的流动与市场预期之间的互动,等等。这些大局观要有基本概念,对于大趋势的判断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大局观无法形成,将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大趋势判断。 二,要有洞察力。洞察力的概念比较含糊,简单说,要有战略分析能力,能够判断各个层面的战略举措。比如,高铁于中国的意义,是一种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也是国家战略;又比如,物流于苏宁的战略意义,保价顺量和控价顺量于茅台的战略意义,等等。唯有读懂了战略,才能洞察未来。锱铢必较于细节,却浑然懵懂于战略大局,是无法清晰的知道未来在哪里,也就失去了进退的依据。唯有洞察了战略大局,才能明了细节的执行,哪些是战略成功,哪些是战术失败,比如苏宁的物流,战略性节节胜利,而其线上所呈现的种种不足和失误,便是部分战术的失败,战略大局到位,才是获胜的根本保障,而技术性细节的失败将拥有宽阔的回旋余地,何足为惧。同样的,看懂了战略,就能明白茅台去年保价、而今年控量的意义何在,战略性进攻已经全面获胜了,如今将是重立山头之时。 三,要有自制力。智商于自制力无关,这是情商范畴,投资当中,智商的作用并不大,而情商的高低却是基础性的,乃至决定性的。独立判断能力,情绪调整能力,恐惧与贪婪,耐心与执着,等等,无一不是与人性相关,这些都需要通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来实现其协调和谐顺畅平稳。失却了宁静的心,理性将无处安身,理性不复,上述任何的大局和洞察所得,都将成为无根落木,飘零荡散。 马年将别,三羊开泰!在投资,这一场自我素质的竞赛当中,我已经完成了起跑阶段了。过往诸多文章,都是我走到如今的一个又一个支点,这仅仅是我沿途留下的痕迹罢了,对于他人实在不知道是否具有一丝价值——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一场自我涅槃,无法绕过。而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付出。 告别马年,将迎来崭新的篇章!而我的思索依然在途中,但我要思考的却是:投资,我需要把它放置在生命中何等位置?
开始日期:02-10
即使是在注册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依然存在借壳上市、垃圾股成风的隐患,当前A股市场动荡不已、投资者忧心忡忡。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以来,证监会一直都在不断提升审核工作的透明度—从2014年首推预披露开始,IPO及再融资的审核流程和审核进度就已向社会公开,再到2015年的2月4日,证监会首次向公众披露发审会会议内容。由预披露到及时披露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加速推进。 据媒体报道,包括爱普香料、腾龙汽车、立霸实业和龙韵广告四家公司首发,目前已获通过,关于发审会议上询问的主要问题均将在证监会官网上公开。 其实,不管是预披露还是及时披露,都是在为注册制的全面推出做准备工作,此举可以不断提升A股发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而此次证监会首度披露发审会会议内容,虽在IPO及再融资的流程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放权给交易所不再过问审核这一做法,无疑使得披露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但是,即使是在注册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依然存在借壳上市、垃圾股成风的隐患,当前A股市场动荡不已、投资者忧心忡忡,其实亦是在拷问,为何在注册制改革强有力的信息披露下仍然存在上述问题?对此进行深究,我们还得从当下注册制改革难以逾越的三道坎说起。 第一道坎是A股市场的“心头大患”—政策市,相关部分对A股市场一直秉承着牛市强监管、熊市弱监管的法则,殊不知这实则是与法规监管的目的相违背的。过多的行政干预不仅会破坏市场运行机制,还致使中国证券市场难以形成自身发展规律,而具体到注册制改革,我们就有必要担心,我国A股特有的“政策市”逻辑,未来是否会延续到注册制改革之中,亦即是牛市时强化事关注册制的配套法规,熊市时则弱化事关注册制改革的配套法规。 第二道坎是退市制度的落实不严,以“云南绿大地”为例,这其实就是监管部门心慈手软之下酿成的悲剧,在2011年3月证监会以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本已对绿大地发出了退市风险警示,但在2012年9月又对绿大地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这致使*ST大地这等垃圾股依旧活跃在A股市场。A股市场退市制度的落实不严,不仅难以使A股市场尽早形成有进有出的流动机制,更会大幅弱化注册制改革的预期成效。此外,退市制度与破产清算无法完美配合,不少烂尾企业在被判退市的有期徒刑之后,还奢望重回三板,这也为不少投资者营造了一种“乌鸦终变凤凰”的幻景,这同样也将弱化注册制改革的预期成效。 第三道坎是配套的司法制度不能及时跟进,证监会主席肖钢曾公开承认证监会向司法部门移交的案件中有一半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注册制的目的本身是为了弱化行政审批、强化信息披露。但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司法制度配套,不仅无法保障公众投资者的权益,还为不法造假者滋生了犯罪的环境。从去年10月“五粮液投资者维权案”的结局来看,不完善的司法制度,不但加长了讼诉周期,还直接增加了投资者的诉讼成本。这个早在2009年就立案的案件,直至2011年5月才对其下发决定书,耗时长达2年以至于过了最佳时效,其间的利益裹挟我们不得而知,面对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司法部门和监管部门不得不反思为何使得股民的维权之路如此艰辛。 之于当下而言,注册制改革虽已加速到来,但针对A股的“政策市”逻辑、缺乏强化落实的退市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的配套等方面,证监会以及相关部门似乎还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若想注册制改革能实现其本身的意义,将信息披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这三道坎无论如何都要迈过去的。
开始日期:02-10
千夫所待的熊楼市回暖了,万众期盼的牛股市却蔫了,事实证明经济现象不会以多数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即便只对自己的钱包负责,也必须要探究经济现象背后决定性的逻辑。 在12月29日的博客文章《2015年股市楼市趋势将会怎样?》中,我曾经告诉大家,由于目前经济增长还不够稳定,我预测2015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可能将延续企稳回暖趋势。 而由于股市和楼市在短期内有跷跷板的效应,那么如果房地产市场企稳乃至一定程度回暖,将再度激活围绕房地产业的金融活动,包括各种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导致部分资金撤出股市,转为楼市相关用途,因此可能造成股市陷入下跌调整。 当时很多人质疑我,一些人说我替开发商说话,故意唱多楼市,因为太多信息说中国楼市都快崩盘了,怎么可能回暖呢?另一些人则说股市牛气十足,要一鼓作气冲上4000点去,我是在杞人忧天。 然而现在,事实已经验证了我的预测。从2015年1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数据可知,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564元/平方米,环比在经历连续8个月下跌后,告别8连跌,1月出现微涨0.21%。 与2014年12月相比,2015年1月,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增加14个,其中涨幅在1%以上的城市有9个,较上月增加6个。涨幅居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鞍山、泉州、厦门、济南、洛阳、北京、汕头、聊城、扬州、太原。其中,鞍山上涨2.2%,涨幅居首位。 而与此同时,股市方面,从K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进入2015年1月之后,也就是我的预测发表之后,股市就陷入了调整,再也没有能够有效突破前期高点,量能也明显萎缩。二月首周A股延续颓势,继上周周跌141点之后,继续大跌超过4%,并一举下破3100点支撑位。最令分析师和投资者迷惘和惊讶的是,周四央行降准放水居然未能带来很多人预测的A股咸鱼翻身。  沪指颓势背后是资金退潮的现实:二月首周沪深两市成交量为26525亿,相较上周的30159亿大幅下降12%,远远低于去年沪深两市一日成交过万亿的牛市行情。 其实,中国股市在经历了去年53%的暴涨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媒和机构开始唱空A股,《华尔街日报》提到,大牛市表现出了逆转迹象,一些投资者开始将资金从上海股市转移到香港股市。 但是我认为,投资者开始将资金从上海股市转移到香港股市主要是内地楼市回暖股市下调这一趋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目前,由于经济增长局面仍然不稳定,而事实上中国经济仍然还被房地产绑架着,因此不得不继续从开发商和购房者两个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资金输血和政策松绑,所以央行会降准,进而房价环比涨幅刚刚由负转正的房地产市场还会继续回暖,还得让它小幅度地飞一会儿。 而由于楼市回暖,政策放松,高利率短期贷款的盈利机会再次浮现,因此相当一部分资金将继续从竞争激烈风险更大的股市回归楼市,再次成为坐收高息的“食利阶层”。这样,股市就会陷入继续震荡调整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央行降准反而股市下跌的原因了。 不过,在《2015年股市楼市趋势将会怎样?》这篇文章中,我还说过,随着经济增长局面逐渐稳定,产业结构调整将再次上升为政府的主要需求,二季度或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再次受到政策平抑,以阻止房价像真正的房价唱多派任志强他们说的那样再次高涨,而这将导致部分资金逐渐撤出楼市,回归股市,从而将可能推动股市再掀高潮。
开始日期:02-09
今年国内外市场,无论是股市汇率,还是债券市场及国际石油黄金等,没有哪一个市场不是大涨大跌,震荡不已的。先是中国股市在走出了2014年难得的上涨行情之后,新年开始,股市就出现了暴跌,暴跌的幅度创8年来新记录,接着又是暴涨。然后又是下跌并节节下退。 国际市场汇价,先有瑞士央行突然“脱欧”而导致国际汇率剧烈的波动,当天瑞士法郎兑换欧元及美元都暴跌达30%以上。接着是欧洲央行推出量宽政策,使得美元强势再强势,从而使得美元综合汇率指数也创出十年新高。在此同时,也引发了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让市场惊呼人民币已经进入贬值周期。至于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等商品货币暴跌同样是让市场大跌眼镜。 还有,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在2014年下跌超过50%的情况下,今年开始暴涨暴跌。先是从1月29日到2月3日国际油价暴涨超过20%,但在2月4日石油交易价格又大跌9%,2月5日油价又大反攻,开始涨幅达7%,而这种暴涨暴跌估计还会持续下去。国际油价市场暴涨暴跌更是触目惊心。国际市场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情况也与此相差无几。 可以说,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群魔乱舞,如此震荡,是历年来绝无仅有的事情。人类历史上金融市场出现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各国市场价格会如此之震荡的。比如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是导致了股市、汇率的震荡及油价暴跌,同样也没有当前市场这样震荡。 也正是在这几个星期市场的剧烈震荡中,国际上的一些对冲基金利用复杂的自动交易量化工具大获得其利。比如,Newedge CTAIndex指数在上个月增长4.4%,创下6年来第二好的表现。布拉加运营下的量化基金BlueTrend则在1月份实现了9.5%的增长,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单月增长。QualityCapital Management基金在1月份实现了13%以上的增长。也就是说,在2015年1月剧烈的市场震荡中,对冲基金、量化基金及高频交易成了最大赢家。可以预料,国内市场证券公司及基金同样也是这一波国内股市剧烈波动的最大赢家。 可以说,当前国内外市场如此震荡,群魔乱舞,最大的根源主要是与从1月份以来世界不少国家央行频繁地推出竞争性货币贬值政策有关。从1月15日瑞士央行宣布法郎“脱欧”,全球各国开始采取量宽的货币政策,希望以此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比如先有瑞士央行,然后有丹麦、印度、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先后宣布降息,连一向稳定的新加坡也不甘示弱,也放宽货币政策,应对输入性通货紧缩。中国央行紧跟其后。这些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政策不仅导致国际汇率市场的剧烈震荡,也增加汇率市场的不确定性及风险,从而进一步引发市场更加震荡。 现在的问题是当前全球各国都希望过度使用金融体系来救本国的经济,这种救市政策有必要吗?为何各国都把一个完全抽象的GDP看得如此重要?这种救市是增加各国全体居民的整体福利水平,还是增加政治人物赢得选举的筹码?还有,这种过度使用现代金融体系的方式,整个社会财富又是如何分配的?通过这种救市方式,如果整个社会财富是流入少数行业及少数人手上时,那么这种政府救市的意义何在? 应该可以看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使得整体社会财富分配越来%B
开始日期:02-09
股市一跌,人人悲观。事实上,三月份行情没有想像中的差。尽管年前市场利空集聚,这也说明管理层不怕股市冲天牛气一朝消失。可以说,管理层仍有底牌未出,年内的下跌未改年后的上涨。改革红利有望在两会前后集中派发,推动沪指升至年内的相对高位。但是,有些猴急的“圈钱熊”正咆哮而来,股市供给失衡将加剧,让“杠杆牛+改革牛”美梦落空。   小幅降准难敌大量圈钱 年年节前政策暖,股市红包迎新春。这一惯例如今被“24只新股一周发”的重锤击破。这似乎是对高层讲话的响应”,预示着今年股市融资潮来得急且猛。 为化解三期叠加期的坏账风险,企业去杠杆须出两招——一是减小债务分母,即去库存去产能来偿债,二是做大本金分子,即通过股权融资增加资本金。前者最终要增加居民收入,以做大消费需求;后者则需推高股指营造赚钱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入市。 从政策抉择上看,股票资产占居民资产比例约2%,深度挖掘股权融资需求这个巨大的存量市场,易达四两拨千斤之效,前提是圈钱抽水不能冲垮赚钱效应。 圈钱过猛是A股最大利空。自2014年初至今年2月2日,A股增发、配股等股权再融资额达7906.7亿元,同期IPO融资规模不过是790.9亿元。按照中金公司的乐观预测,今年A股融资额将达1.5万亿~2万亿元,预计新增资金供给达2.8万亿元。 按主流机构的预测,增量资金来源包括居民收入增加和资产配置增持股票、融资融券扩容、养老金并轨落定、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改革、引入海外资金等。本周,央行降准缓解了货币市场的阶段性和结构性差钱问题,但是,A股并不差钱,差的是长期盈利模式。没有赚钱效应,所谓场外大量资金入市只是空谈。   “改革牛”要过经济周期难关 “改革牛”,这几乎是主流机构对年内行情判断的主基调。但是,改革已进入“吃完肉啃骨头”阶段,政策倾向性已由鼓励先富阶层的效率最大化,转向公共性属性日益增加的兼顾公平领域。这对股市而言,或许能提供炒作题材,却未必增加企业盈利。 纵观市场预期中的改革题材,不少已深度炒作甚至股价透支。如土改之土地流转、自贸区、一带一路、金融改革之民营银行……机构介入太深,派发意愿强烈,对场外资金吸引力有限。 今年改革牛的核心在于国企央企改革。前有南车北车合并,今有中电核和国家核电合并,市场均报以涨声。短期来看,国企改革题材犹如押宝,赌中概率并不高。从长期来看,由于央企国企多在周期行业,混改成功与否关键要看经济能否软着陆。 在上世纪90年代,股市为国企解困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这也是2005年沪指跌至998点的主因。当下,股市再度被赋予为企业直接融资去杠杆的使命,为产能过剩和银行债务过重买单。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增速和企业盈利继续下行,则改革牛难以独舞。   大通缩无牛市或将再现 改革牛强不强,关键看周期熊凶不凶。如果以地产周期为首的经济周期开始软着陆,则股市雨过天晴;如果楼市泡沫硬着陆,则全球资产价格因中国因素而继续重挫。 中国PPI连续第34个月负增长,工业品价格进入通缩周期。对应的是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上周四跌至564点,年内跌幅27.88%,较2008年顶峰时的11793点已跌去95%。在美元升值趋势难改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长通缩和新兴市场大滞胀或为硬币的两面。中国则面临房价高企和PPI低迷的双重困境,货币政策不得不以精准调控为主,全面收紧或放松都难出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各国仍有繁荣时期的财政和民间积累来应对危机;如果今年再度爆发危机,多数国家将面临弹尽粮绝之困。 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2.5%,热钱颇有大举撤离中国之势。虽然人民币不会出现类似于俄卢布式崩盘,但是,暂时性贬值亦会速冻甚至中止国内外热钱进入A股的势头,这无疑令杠杆牛市失去重大支撑。同时,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三会”先后查融资融券违规行为,亦让马年的马尾巴行情步履艰难。 在经济基本面难言探底成功的背景下,股市上涨更依赖政策面和资金面的助力。三月“两会”前后,市场对改革红利框架的炒作或进入全年的高潮,投资者宜见好就收,以从容的姿态迎接融资大军的到来。
开始日期:02-09
今年国内外市场,无论是股市汇率,还是债券市场及国际石油黄金等,没有哪一个市场不是大涨大跌,震荡不已的。先是中国股市在走出了2014年难得的上涨行情之后,新年开始,股市就出现了暴跌,暴跌的幅度创8年来新记录,接着又是暴涨。然后又是下跌并节节下退。 国际市场汇价,先有瑞士央行突然“脱欧”而导致国际汇率剧烈的波动,当天瑞士法郎兑换欧元及美元都暴跌达30%以上。接着是欧洲央行推出量宽政策,使得美元强势再强势,从而使得美元综合汇率指数也创出十年新高。在此同时,也引发了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让市场惊呼人民币已经进入贬值周期。至于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等商品货币暴跌同样是让市场大跌眼镜。 还有,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在2014年下跌超过50%的情况下,今年开始暴涨暴跌。先是从1月29日到2月3日国际油价暴涨超过20%,但在2月4日石油交易价格又大跌9%,2月5日油价又大反攻,开始涨幅达7%,而这种暴涨暴跌估计还会持续下去。国际油价市场暴涨暴跌更是触目惊心。国际市场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情况也与此相差无几。 可以说,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群魔乱舞,如此震荡,是历年来绝无仅有的事情。人类历史上金融市场出现以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各国市场价格会如此之震荡的。比如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是导致了股市、汇率的震荡及油价暴跌,同样也没有当前市场这样震荡。 也正是在这几个星期市场的剧烈震荡中,国际上的一些对冲基金利用复杂的自动交易量化工具大获得其利。比如,Newedge CTAIndex指数在上个月增长4.4%,创下6年来第二好的表现。布拉加运营下的量化基金BlueTrend则在1月份实现了9.5%的增长,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单月增长。QualityCapital Management基金在1月份实现了13%以上的增长。也就是说,在2015年1月剧烈的市场震荡中,对冲基金、量化基金及高频交易成了最大赢家。可以预料,国内市场证券公司及基金同样也是这一波国内股市剧烈波动的最大赢家。 可以说,当前国内外市场如此震荡,群魔乱舞,最大的根源主要是与从1月份以来世界不少国家央行频繁地推出竞争性货币贬值政策有关。从1月15日瑞士央行宣布法郎“脱欧”,全球各国开始采取量宽的货币政策,希望以此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比如先有瑞士央行,然后有丹麦、印度、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先后宣布降息,连一向稳定的新加坡也不甘示弱,也放宽货币政策,应对输入性通货紧缩。中国央行紧跟其后。这些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政策不仅导致国际汇率市场的剧烈震荡,也增加汇率市场的不确定性及风险,从而进一步引发市场更加震荡。 现在的问题是当前全球各国都希望过度使用金融体系来救本国的经济,这种救市政策有必要吗?为何各国都把一个完全抽象的GDP看得如此重要?这种救市是增加各国全体居民的整体福利水平,还是增加政治人物赢得选举的筹码?还有,这种过度使用现代金融体系的方式,整个社会财富又是如何分配的?通过这种救市方式,如果整个社会财富是流入少数行业及少数人手上时,那么这种政府救市的意义何在? 应该可以看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使得整体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比如,美国的QE政策最大受益者是美国股市持续多年飚升,并一直在创历史新高。所以,美国股市的持有者成了这一波政府救市的最大受益者。美国是这样,中国、香港、欧洲等市场的情况也是如此。就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一样,而各国国家都过度使用金融体系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最后买单者肯定是全体国民。可见,当前各国政府都在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不仅增加市场波动及风险,也将导致各国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国人不得不察。 其次,当前国内外市场如此震荡,同样与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普及有关。信息来得快,却得也快。同时,各种信息在传播的过程容易把相关内容无限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会严重冲击投资者心理,左右投资者预期,从而造成市场价格剧烈的波动与震荡。所以投资者进入当前市场不得不小心。 最后,当前国内外市场,计算机技术的成长,不仅金融衍生产品及工具十分盛行,而且国际市场的高频交易、量化交易越来越普遍。这些程序设定、反应快速的高频交易及量化交易本身就是金融市场震荡的根源,同时,这些工具更有激励让程序员设计催化市场产生更大震荡的程序。因为,市场越是剧烈震荡,越是有利于这些工具获利。 总之,2015年1月国内外市场的剧烈震荡(如股市、汇率、石油、黄金、债券市场等),使得投资者大跌眼镜,及各个市场的风险大增,同时也增加未来市场不确定性。预计2015年未来的时间里,各国市场可能会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飞出更多的黑天鹅,投资者得谨慎为上。
开始日期:02-09
上周末,市场上再传证监会收紧资金杠杆的消息:券商已被禁止通过代销伞型信托、P2P平台等,为客户提供融资类相关服务;同时证监会再次重申两融50万门槛。而今天(2月9日),上证50ETF期权正式在上交所推出。 这是两件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事情。但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其内在的相通,即二者都与创新有关。也正因如此,笔者希望前者对后者会有所启示,希望后者不要重复前者的故事。 其实,不论是融资融券也好,或者是伞型信托也罢,这些都曾经是股市创新的产物。而且融资融券50万元的资金门槛设置也是证监会亲自取消的。早在2013年4月的时候,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表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发展情况良好,客户对这类交易的风险已经逐步熟悉。为此,证监会取消了窗口指导,由证券公司自行决定客户进入此类业务的门槛。但如今,管理层又要收紧资金杠杆,重设50万元资金门槛。 应该说,管理层收紧资金杠杆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去年11月下旬到今年元月上旬的股市疯牛行情,已充分证明了杠杆型牛市的危害性。因为这种杠杆型牛市极大地加剧了股市的投资风险,尤其是一些高杠杆资金,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因此,经过疯牛行情的冲击之后,管理层及时收紧资金杠杆,这是对投资者负责的一种表现。 而这种收紧资金杠杆的做法,实际上也证明了当初放大资金杠杆做法的不合适。或者说,当初的这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完全正确。毕竟中国股市是一个投机盛行的市场,放大资金杠杆只能是为市场的投机炒作火上浇油。如今管理层收紧资金杠杆,并由此引发股市的下跌。可以说,这是市场在为当初并不周全或者不切实际的创新买单。 当然,股市走向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候需要投资者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管理层在推出一种创新业务时有必要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尽可能少让投资者买单。如此一来,投资者不能不把目光又聚焦到股票期权的推出上来。 股票期权对于A股市场当然又是一个创新。它会不会给投资者带来伤害,恐怕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虽然上证50ETF期权与其他创新业务一样,在推出之时都受到舆论方面的高度肯定,但其风险性很大却是不能回避的。正因如此,管理层又规定了50万元的门槛设置,而且甚至有券商认为风险太大劝客户放弃开户。这些做法都是替投资者负责的。 但既然风险很大,而且上证50ETF期权又将会加剧股指的震荡,那为何还要急于推出呢?A股市场不是不要创新,但创新还是需要与市场的发展阶段相匹配。如果超越了发展阶段,创新必然会带给市场以伤害。也正因如此,笔者希望市场上的各种创新业务能够尽可能立足于现实,能够少给投资者带来一些伤害。
开始日期:02-09
股权时代下大盘能否绝地逢生? 近期利空齐聚,特别是本周新股密集申购将冻结两千亿资金,二级市场严重抽血,短期必将利空于市场;加之政策打压,大盘出现阶段性调整,下跌300余点;而上周五大盘持续杀跌,3000点将面临重大考验。加之周一股权时代正式开启,市场将会如何运行呢?我认为,股权开启市场有望迎绝地逢生。 期权本是市场的另一种做空工具,或将在短期内造成一定的冲击,也是正常,但由于处于试点期间,在不明方向的情况下,参与的积极性都是偏低的,那么,既然积极性不高,那么影响就自然不大。虽然影响不大,但不代表没有影响,多少会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本来弱势的市场来说,或将促使大盘一个快速跌破60日线,只要能够快速下破60日线,那么近期持续的大盘就有望出现绝地反弹。因此,股权开启市场或有望促使大盘绝地逢生。 前面央行降准维稳动作,将本周新股申购形成对冲,利空得到了进一步的消化。而当前A股市场处于60日线牛熊重要分界线上,市场要么出现企稳反弹,展开新一轮上升行情;要么下破60日线重新寻找向下支撑,不过在股权开启下,大盘下跌60日线的概率偏大,不破不立,下破了就有望迎来快速反弹。央行降准动作,说明国家有望出台政策维稳,因此下跌空间将非常有限。因此,不破不立,下破了大盘才有望绝地反弹。 技术上5日线依然继续下行并对股指形成反压,显示短线大盘依然处于弱势姿态,但经过大盘的连续大跌后又随时存在有超跌反弹要求,周一多空方将会在60日线附近展开激烈的搏斗,但近期空头力量逐渐增大,下破60日线的欲望强烈,加之股权推出,有望一触即发。不过直接受益股权推出的券商股有止跌反弹迹象,下破后,在券商股活跃带动下,大盘有望迎绝地逢生,同时保险、国企改革、地产等的反弹也将有助推大盘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市场,大盘指数处于60日牛熊重要分界线附近,那么必将会迎来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股权推出虽然对市场影响不大,但也将起一定是负作用,在本身空头占领主导地位市场或起到一定的催化剂作用,跌破60日线支撑的概率较大,不过下跌并不可怕新股申购资金解冻后,市场将有望迎来绝地反弹,又将是一个绝佳布局良机。因此,股权时代开启下,市场或迎绝地逢生契机。操作上回避涨幅较大、消息利空、业绩暗淡的相关个股;关注券商、国企改革、核电改革、互联金融、在线教育、软件服务、工业4.0以及年报高送转概念。
开始日期:02-09
1月份进出口数据出来后,我们看到,安民曾经的预言在变为现实。2010年,安民有言,《升值是一条不归路》。2013年,安民有言,人民币已经进入一个死胡同,升不得,贬不得,也横不得。现在我们看到那么多不利局面正在加速发酵,僵局闹不好就会变得越来越僵死了。 安民在2013年曾经讲得很清楚,人民币升值,打击中国出口,有利于房地产;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中国出口,但打击房地产。这两方面,手背手心都是肉,中国经济都离不开,因此,人民币升不得,贬不得,还横不得。 很多人对横不得不理解,不是我们自己横不得,是国际国内的各种势力不容人民币长期横盘。2010年是美国,不容人民币在6.8附近长期横盘,逼迫人民币升值,现在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不容人民币在6.2附近长期横盘,逼你人民币大幅度贬值,进入他们设计好了的金融陷阱。 因为1月份,中国对日,对欧,对俄的出口均大幅度下降。这是日元贬值,欧元贬值和卢布贬值的必然结果。日元、欧元和卢布大幅贬值以后,中国面临的局面就是,人民币何去何从。如果跟随大幅度贬值,楼市崩盘,不用国际金融势力出手,中国经济完蛋。如果不跟随大幅度贬值,出口大幅下降,令中国经济承压。 关键是,如果欧洲和日本再度贬值,中国怎么办? 目前,在中美欧日的金融大战中,中国证监会到底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个人认为,中国证监会在2014年的角色扮演是可以的,相对成功的。他们推动了中国股市的大反弹。但是,中国证监会目前对自己的角色判断是有问题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股市的走牛,是中国经济不崩溃的前提条件,是必要条件。股市一旦走熊,国际热钱在中国就没有停留一天的理由,那么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堤,就会被国际热钱冲垮,国际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一齐退出中国,那样的话,人民币必然大幅贬值,中国房地产也必然崩溃。 在人民币大幅贬值和房地产崩溃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重任。世艰不拆,这是网上的话,它说出了一个真理。中国目前艰难的经济书面,急需要股指走牛来协助稳定外汇储备,来协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局。不然的话,中国经济必然陷入长期动荡之中。 因此,安民认为,中国证监会必须要明白自己是小角色,担重任。这个重任就是保持中国股指走牛,吸引国际金融资本和海外热钱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保持住人民币汇率不致于急速大跌和中国外汇储备大堤不垮。这个重任是证监会目前必须承担的历史重担。不明白这个历史重担和承担不起这个历史重担的证监会,都是不合格的证监会,是没有国家战略和国际战略眼光的证监会。 因为,如果中国股指再度走熊,中国经济必然雪上加霜,人民币汇率必然陷入大动荡,这个可不是一个好玩儿的结果。 因此,证监会目前有些逆战略大局的举措,是不可能长久推行下去的。
开始日期:02-09
我要订阅
最新内参更多...
最新培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