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苏州高泰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泰电子”)是一家以功能性新材料为核心,研发、制造及销售复合功能性材料、复合功能性器件及电子级追溯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5G 通信、IC 半导体及新能源应用(汽车、光伏)等领域,实现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半导体封装、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光伏等领域产品的功能模块或部件之间的粘接、紧固作用,同时复合导电、导热、隔热、防火阻燃、电磁屏蔽、电器绝缘、缓冲吸震、耐污、防水透气、透音防尘、外观保护、标识等一项或多项特殊功能。 根据公司招股书注册稿的预测数据,2023年公司的收入将下滑近两成,归母净利润则将下滑超三成。此外,我们还通过天眼查发现公司曾与员工对簿公堂、招股书引用智能手机出货数据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等问题。   与张玉娟的劳动纠纷反映的一系列问题 天眼查显示,公司(法院文书称为“高泰公司”)前几年曾经与员工对簿公堂。 一审法院认定事实如下:2018年12月1日,高泰公司向张玉娟发送录用通知书,该通知书对试用及转正作了规定,其中对“转正”规定:“试用期结束前一个月,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对您的试用期表现进行评价,试用期考评达80分及以上,公司将发给您转正通知单”。 2019年1月4日,张玉娟与高泰公司签订苏州工业园区全日制劳动合同书一份,约定劳动合同期限自2019年1月4日起至2022年1月3日止,试用期自2019年1月4日起至2019年7月3日止,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实行月薪制,每月不低于2020元,具体办法按相关规定执行。 张玉娟入职当天高泰公司对其进行新员工培训,包括公司人事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高泰公司提交了当时培训的部分课件内容截图,有关试用期考核要求和加班申报流程、加班申请单签核。高泰公司还提交培训签到表,张玉娟参加培训并参加考试。 2019年6月5日,高泰公司向张玉娟出具离职证明,载明:“兹有张玉娟女士,自2019年1月4日与本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六个月。经用人部门考核,其在试用期内工作考核结果未达到录用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项的相关规定,现予以辞退处理,解除劳动合同。”2019年8月29日,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工会联合会向高泰公司出具通知一份,载明:“你公司2019年6月4日关于解除员工劳动合同(张玉娟)的通知已收悉”。2019年7月18日,高泰公司向相关部门报送解除张玉娟劳动合同信息。 高泰公司提交张玉娟2019KPI考核表,该考核表显示张玉娟2019年1月至5月的考核数据分别为:58、43、38、38、46。张玉娟称收到过考核表电子邮件,但认为没有签字确认,不认可考核业绩,且该考核数据与录用条件无关,公司有专门的试用期考核表;张玉娟并提交了试用期考核表复印件,高泰公司对该表真实性不认可。 张玉娟提交电话录音若干,主张其与直管领导谈话时领导称其能力没问题,不知道公司要招什么类型的人。高泰公司认为录音证据不符合证据形式,真实性无法确认。 张玉娟提交其他公司出具的录用通知书、情况说明,主要内容为张玉娟被其他公司录用,基本工资为18000元,预计到岗日期2019年7月15日,报到签订劳动合同时查明张玉娟与原单位的劳动合同仍为存续状态未解除,社会保险关系未转移,决定不予录用。 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保险缴费明细显示张玉娟从2019年7月起由失业医疗补助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张玉娟庭审中称从2019年7月起至年底领取失业保险金2020元/月。 张玉娟于劳动争议发生后申诉至苏州工业园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该仲裁委员会于2019年9月12日裁决不予支持张玉娟的全部仲裁请求。张玉娟对仲裁裁决不服,遂于法定期限内诉至一审法院。 上述事实,有苏园劳仲案字[2019]第1476号仲裁裁决书等证据及当事人庭审中的陈述予以证实。 一审法院观点:一审法院认为,当事人针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相关证据加以证明,否则应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承担不利后果。关于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问题,首先,张玉娟提交的录音并不能表明其符合公司录用条件,一审法院不予采信。其次,录用通知书中有关于转正的规定,入职时高泰公司也就试用期考核对张玉娟进行培训,张玉娟对试用期考核应是知晓的,高泰公司也将相关考核数据发送给了张玉娟,张玉娟虽认为该数据非试用期考核使用,但其提交的试用期考核表复印件高泰公司并认可,张玉娟又未进一步举证证实在试用期内考核存在其他标准,一审法院对其主张不予采信;高泰公司提供的考核数据并没有达到录用条件的规定,高泰公司解除与张玉娟的劳动合同并无不当。最后,高泰公司已将解除事由通知工会,程序合法。综上,高泰公司解除与张玉娟的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张玉娟主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一审法院不支持。 关于延期办理退工手续造成的损失问题,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应当及时办理退工手续。高泰公司在2019年6月5日解除与张玉娟的劳动合同,虽向张玉娟出具了离职证明,但却直至2019年7月18日报送解除劳动合同信息,高泰公司未及时办理退工手续确有违反法律的规定,对劳动者造成实际就业损失的,劳动者要求赔偿实际损失的应予支持。张玉娟已提交新单位的录用通知书及情况说明,可以印证其在被解除劳动合同后应聘新单位及可得薪资情况,基于高泰公司未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等退工手续导致新单位未能录用,结合离职后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所示,张玉娟主张损失期限两个月属于合理范围,但其已按苏州地区标准领取的失业保险金2020元/月应予扣除,故一审法院认定高泰公司应支付张玉娟未及时办理退工手续造成的损失31960元。 案件事实:张玉娟在仲裁时提起的其他请求,仲裁经审理未予支持,张玉娟亦未提出异议,一审法院予以确认。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五十条、第八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一、高泰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支付张玉娟未及时办理退工手续造成的经济损失31960元;二、驳回张玉娟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元,由高泰公司负担。 公司不服,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公司上诉请求:1.撤销一审判决,依法改判或发回重审;2.一、二审诉讼费由张玉娟承担。事实和理由:1.2019年6月5日,高泰公司已经向张玉娟出具离职证明,可以证明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解除。2.因解除时间在2019年6月,所以只能等到6月份社保缴纳完后,才能办理退工手续。这是法律规定,也是现实中操作的惯例。3.张玉娟在一审提供的相关证明属于证人证言,应当依法经过庭审质证,一审在没有经过质证的情况下就认定该证据,属于程序错误。4.张玉娟提供的社保缴纳记录显示正常,因此张玉娟也没有相应的损失。 被上诉人观点:张玉娟辩称,一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中,当事人没有提供新证据。本院查明事实与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一致。 二审法院观点:本院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本案中,高泰公司于2019年6月5日解除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虽向张玉娟出具了离职证明,但在2019年7月15日之前仍未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本院认为,高泰公司未及时履行办理张玉娟退工手续义务,应承担张玉娟实际就业经济损失。对于具体损失金额,张玉娟已提供新单位的录用通知书及情况说明,可以证明其被解除劳动合同后应聘至新单位的可得薪资,结合张玉娟离职后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张玉娟主张损失期限两个月属于合理范围,但其已按苏州地区标准领取的失业保险金2020元/月应予扣除,故高泰公司应支付张玉娟未及时办理退工手续造成的损失31960元。 综上所述,高泰公司上诉请求不能成立,应予驳回;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判决如下: 案件结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综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发现,公司已出具离职证明却拖延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不知是公司是有意“以大欺小”,还是公司相关部门人员(或负责人)有意为之? 另外,该离职员工在公司底薪不过2020元,且被公司考核不合格,却能在新公司拿到18000元的高薪,公司不要的人却成为别人眼中的香饽饽,差别如此之大,这是否反映出公司薪酬吸引力不足?抑或公司对人才的判别缺乏“火眼金睛”? 就上述问题,我们曾发送采访函给高泰电子,但公司并未回应。   引用的智能手机出货数据偏乐观 高泰电子在招股书注册稿第120-121页引用数据和图表称: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3.6亿部,2022年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同比下滑,出货量13.1亿部,预计2022-2025年增速在3.3%。   不过,该数据与其他机构相比显然偏乐观,尤其是2023年的数据,趋势截然相反。 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大幅下滑12%,预计2023年出货量仍下降5%,但下跌趋势已有所放缓。今年,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将重拾增长,增幅分别为9%、3%和2%。Canalys统计,2023 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 11 亿部,同比下降 4%,到2024年将增长4%。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1.1亿部,同比下滑3.9%,降幅收窄,预计2024年温和复苏,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1.4亿部,同比微增3.1%。 而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则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降至十年低点,同比收缩5%。
开始日期:05-16
艾森股份(688720)2023年12月6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近期,公司发布了年报和一季报,从数据看,保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但也有隐忧吗,例如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等。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2%,主要是国内半导体行业总体呈现出复苏趋势,下游厂商的需求回暖,同时公司在先进封装,晶圆领域的市场份额也持续提升,这使艾森股份的收入表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另外,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电镀液及配套试剂、光刻胶及配套试剂等高毛利产品收入占比的提高,带动公司毛利率同比提高3.84个百分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88.60%,大幅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归母净利润3,265.73万元,同比增长40.25%。 2023年度,公司电镀液及配套试剂营收1.7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1.85%,光刻胶及配套试剂营收6,877.32万元,占比近20%,其中,光刻胶2023年销售收入为1,200.34万元,同比增长38.65%,电镀配套材料9,474.39万元,占比27.47%。 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8,185.97万元,同比增长14.22%;归母净利润751.01万元,同比增长112.28%,主要是因为营收增长,政府补助和资金管理收益的增长。 关于公司产品进展情况,在电镀液及配套试剂方面:(1)晶圆制造铜制程用清洗液,实现小批量供应(2)晶圆制造28nm大马士革铜互连工艺镀铜添加剂在中试阶段(3)晶圆制造14nm以下制程的超高纯硫酸钴在客户验证阶段(4)先进封装方面的电镀铜添加剂,电镀锡银添加剂都在稳定性验证阶段。 在光刻胶及配套试剂方面:公司光刻胶产品覆盖晶圆制造、先进封装和半导体显示等应用领域,(1)在晶圆制造领域,公司的i线光刻胶已经在晶圆厂小量产。另外,公司的PSPI光刻胶目前在主力晶圆厂验证测试中。(2)在先进封装领域,公司的先进封装负性光刻胶已经在主要封装厂实现量产,目前处于量产放大阶段。(3)半导体显示领域,公司OLED光刻胶(全膜层)目前在京东方验证中。(4)公司先进封装光刻胶配套试剂已经是国内先进封装厂的主力供应商之一。 当然了,艾森股份也不是没有隐忧,例如,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就持续为净流出状态,今年一季度依然未能转正,净流出约0.18亿元。而通过Choice数据查询,艾森股份2019至2022年同样为净流出状态,分别为-0.11亿元、-0.44亿元、-1.09亿元、-0.85亿元。   表:艾森股份2023年度单季度业绩及经营性现金流   来源:公司年报   艾森股份也在年报中提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持续为负,主要系公司下游客户部分采取票据结算,而上游供应商接受票据结算的比例较低,为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公司将收到的部分票据进行贴现,票据贴现的资金流入计入“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所致。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票据收款占比提高,将会给公司营运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开始日期:05-13
上海合晶(688584)于今年2月8日挂牌上市,其发行价格是22.66元,但上市当日开盘便大幅破发,盘中经过反弹也未能收复全部失地,收盘收于21.23元,依然破发。此后,公司股价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发行价以下运行,近期则在17元以下运行。 日前,上海合晶发布了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从业绩看,公司业绩不甚理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滑坡。 根据公司公告的数据,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48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13.3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47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32.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2.13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40.23%。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9亿元,同比下降28%;归母净利润1826.68万元,同比下降69.22%;扣非净利润1550.15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301.12万元,同比下降55.8%。 事实上,如果从单季度看,上海合晶的收入和利润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便持续同比负增长。(见表)   表:上海合晶近5个季度主要财务指标一览   2024年第一季度 2023年第四季度 2023年第三季度 2023年第二季度 2023年第一季度  营业总收入(亿元) 2.49 2.75 3.70 3.58 3.46    同比增长(%) -28.00 -28.44 -13.13 -3.53 -7.99  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亿元) 0.18 0.33 0.83 0.71 0.59    同比增长(%) -69.22 -65.17 -14.92 -27.46 -20.00  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亿元) 0.16 0.29 0.58 0.70 0.56    同比增长(%) -72.16 -69.34 -39.30 -26.97 -19.59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亿元) 2.31 3.37 3.95 3.37 3.67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亿元) 0.53 1.59 2.05 0.94 1.20    同比增长(%) -55.80 23.18 -7.66 -65.13 -10.37  销售毛利率(%) 29.72 35.02 34.28 39.55 41.28  销售净利率(%) 7.33 11.98 22.54 19.92 17.16 来源:Choice数据,股市动态分析   对于业绩下滑,公司在定期报告以及业绩交流会上都归咎于行业下行: “2023年全球贸易萎缩1万亿美元,比2022年下滑了3%,降至31万亿美元。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统计调查结果,2023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为5,201亿美元,同比下降9.4%。SEMI报告,2023年全球硅晶圆出货下降14.3%,营收较同期下降10.9%,至123亿美元。受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半导体产业周期性下行、公司订单减少、产能利用率下降导致成本上升以及产品毛利率走低的影响。 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及获利仍受半导体行业景气下行的持续影响,销售数量及单价降低,以及产能利用率不佳,造成单位成本上升,影响获利。” 其实,在去年8月,我刊便就行业供需失衡、周期下行背景下公司恐难以独善其身的问题向公司发送过采访函,不过上海合晶并未正面回应。如今看来,上海合晶确实应验了我们当时所担心的情况。 业绩交流会上,上海合晶被投资者问到公司产品趋势是怎样的。上海合晶回应称,公司除现有模拟器件、功率半导体、传感器等硅外延产品外,还聚焦以下重点产品的挖掘和研发: (1)CIS(CMOS图像传感器)用外延产品方向。公司针对目标客户的高性能产品进行技术研发,开发具有高信噪比、高感亮度、高速全局快门捕捉、超宽动态范围、超高近红外感度、低功耗等特点的图像传感,将应用于特定领域及新兴需求。 (2)车规级SJ(超级结结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用外延片产品方向。随着新能源车企趋向于大量采用国产芯片,减少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长续航能力电池组件及快充充电桩模块外延产品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3)AI赋能•产业焕新方向。目前国家大力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而推动算力需要极大的储能及电力系统支持,这些方面皆需要外延片在逻辑产品、功率器件及影像辨识上持续发展,对公司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上海合晶后续的发展及业绩情况,我们将持续保持关注。
开始日期:05-13
        4月29日晚间,光伏行业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1391.04亿元,同比下降2.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74亿元,同比下降47.25%。虽然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调整,竞争加剧,但通威股份仍然显示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继续蝉联光伏行业最赚钱企业。         进入一季度以来,光伏行业迎来传统淡季,产业链价格继续探底。受供需失衡和价格低迷双重影响,光伏行业一季度整体盈利能力同比大幅下滑。同日,通威股份披露2024年一季报,公司营业收入195.7亿元,同比下降41.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7亿元,同比下降109.15%。从各家光伏龙头企业一季报披露情况来看,当前都面临压力和调整,产业链盈利底部或将快速到来。 “硅料+电池”双龙头地位稳固,组件首次进入全球前五         通威股份持续精益化管理水平、扩大成本优势、拓展高端产能布局,夯实公司在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表现出强劲的经营韧性。         过去一年,通威股份光伏业务业绩表现十分亮眼,“硅料+电池”双龙头地位进一步稳固。年报显示,公司高纯晶硅产能实现销量38.72万吨,同比增长50.79%,全球市占率超25%;电池销量80.66GW(含自用),同比增长68.11%;组件全年实现销量31.11GW,同比突破式增长292.08%。         成本优势凸显是通威股份取得出色的业绩表现关键因素之一。就硅料而言,公司推动多项消耗指标进一步下降,2023年高纯晶硅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已降至4.2万元/吨以内,大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因此,通威股份高纯晶硅产品在价格大幅下调的情况下仍实现单吨净利润超过4.5万元。         生产技术工艺的提高也进一步扩大通威股份的成本优势。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报告期内通威股份TNC电池借助高方阻密栅、先进金属化等新技术导入,最新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6.26%,结合精细化管理经验,持续优化生产工序,降低单耗,非硅成本目前已降至0.16元/W左右。         2023年作为通威全面布局组件业务的首个完整经营年度,销量突破式增长,全年实现组件销量31.11GW,同比增长292.08%,出货量进入全球前五。公司年报显示,凭借自身产业链保质、保量、保供优势,公司先后中标包括华润电力、三峡、中电建等多个地面电站项目,并在分布式市场与创维、富家、安能、阳光等主要的平台客户达成深入合作。与此同时,公司2023年完成了首个100MW海外地面电站项目签约,实现“通威组件”品牌扬帆6大洲。 增持、回购、分红,高度重视中小股东利益         为彰显公司对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及自身综合竞争优势的信心,尽管面临光伏行业短期调整的压力,通威股份仍先后抛出了大股东增持10-20亿元、上市公司回购20-40亿元及2023年合计超40亿现金分红等一系列“组合拳”,积极响应新版“国九条”号召的同时,也为中小股东注入“强心剂”。         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过去一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再次超过市场预期,全球装机规模达到444GW。今年以来,我国新增装机规模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据国家能源局数据,1-3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45.74GW,同比增长35.89%;伴随着行业加速出清,光伏行业未来有望呈现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通威股份作为全球高纯晶硅及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一体化竞争优势也十分显著,在未来经营业绩与估值上的表现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开始日期:04-29
4月25日收盘,华致酒行(300755)一季报发布。公告显示,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1.33亿元,同比增长10.42%;实现归母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28.2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28.25%;EPS达0.31元,同比增长29.17%。   表一:华致酒行Q1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单位:元)   来源:公司一季报   一季度,华致酒行营收和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利润增速远快于营收,由此拉动公司ROE从去年一季度的2.74%上升0.62个百分点至3.36%。 前十大流通股东方面,一季度十分稳定,不仅持股几乎无变化,甚至连排名也无任何变动。社保基金17021组合依然位列第六大股东。   表二:华致酒行Q1末前十大流通股东情况   来源:Choice数据   不久前发布的年报显示,2023年是华致酒行浓墨重彩的一年,公司营收历史性地突破百亿大关,录得16.22%的同比增长。10年时间,经过公司的不断努力,做到了上升一个数量级的跨越式发展。 国盛证券杜玥莹发布报告点评华致酒行称,公司为国内酒水流通领域龙头经销商,上游合作关系稳定,具备强渠道、品牌与运营能力,并逐步拓展精品酒业务,看好未来白酒格局持续整合下高端龙头的稀缺性以及次高端赛道的增长能力,认可多样化品类布局的价值。过往公司在扰动下逆势拓展,展现了经营韧性,参考公司2023年业绩表现,维持“买入”评级。
开始日期:04-25
海康威视(002415)的号召力依然很强,从其线上业绩交流会能吸引400多位投资者,其中不乏张坤、冯柳、冯波、孙庆瑞、任相栋等公募和私募大佬踊跃调研,可见一斑。交流会也是干货满满,例如,虽然在当前环境下挑战非常大,但海康威视还是给出了今年160-170亿归母净利润的指引。那么,海康的财报到底怎样,成色几何呢? 01 年报及一季报分析 2023年,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总收入893.40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7.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9%。分季度来看,2023年公司一季度业绩同比负增长,逐季改善,四季度单季同比大约20%的增长。 海康威视称,2023年,海康威视整体业务向好,但5个业务板块发展不尽相同: 公共服务事业群PBG,实现营收153.54亿元,同比下降4.84%; 企事业事业群EBG实现营收178.45亿元,同比增长8.12%; 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实现营收126.79亿元,同比增长1.46%; 海外主业收入239.77亿元,同比增长8.83%,增速逐季提升; 创新业务整体收入185.53亿元,同比增长23.11%。 毛利率方面,公司2023年整体毛利率为44.44%,得益于公司长期维护行业生态,坚定做有效益的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利用供应链的规模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牵引的降本工作。海康管理层称,2024年公司会继续重视降本工作,持续保持毛利率稳定。费用支出方面,2023年全年公司员工总人数基本稳定,主要通过内部调整来优化资源配置。2024年,公司会有少量的人员投入计划,人员增长不超过5%,主要投向创新业务子公司和数字化新品的研发和推广。2024年,营销活动进一步活跃,差旅和市场推广工作产生的费用,预计将略有增长。 存货方面,现有存货水平基本稳定。公司应收、应付款项随业务规模而增长。 经营性现金流方面,2023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归母净利润比例117.83%,2023年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金额为494.19亿人民币。 现金分红方面,考虑公司业务经营较为稳健,现金储备较为充足,2023年公司的分红比例略有提高,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9元,派发的现金红利总额约84亿元,占比2023年归母净利润59.52%。 汇率方面,公司2023年汇兑收益约2亿元,目前公司外汇策略为保持多币种结算,以减少单一外币结算比例太大带来的不确定性。往未来看,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今年一季度汇兑损失约1.1亿元,根据管理层在交流会的表态,公司还是坚持稳健的外汇管理策略。 2024年一季度,海康威视实现营收178.18亿元,同比增长9.98%,归母净利润19.16亿元,同比增长5.78%,扣非归母净利润17.60亿元,同比增长13.27%。 02 今年业绩有望回到历史高点区域 海康威视于2010年5月28日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是中小板成长起来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上市以来,其营收持续保持持续增长,即使2022年遇到挑战,也实现了2.14%的微幅增长。 利润方面,海康威视在2022年是上市以来唯一出现下滑的年份,当年归母净利润下滑23.59%至128.3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下滑25.02%至123.31亿元。 海康威视称,预期国内经济逐步企稳,今年公司业绩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全年归母净利润希望实现160-170亿,在当前环境下,挑战还是非常大的。公司将基于更加丰富的感知技术,为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众多的场景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会持续改善内部运作机制和优化运营流程,成为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伙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为公司未来业务增长提供巨大的成长空间,公司对此坚信不疑。 海康威视的历史最好业绩是2021年,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68亿元,也就是说,按照公司的预计,今年有望回到历史最高水平区域。 03 冯柳连续小幅减持 海康威视是冯柳近几年重仓的代表,自从2020年其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以来,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季度退出过。 2022年三季报显示,当年三季度冯柳新进前十,持股2.31亿股,占总股本比例达2.47%,持股参考市值达88亿元。 紧随冯柳,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也在2020年四季度进入海康威视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持股7000万股,占总股比0.75%。 张坤进入前十的同时,冯柳依然在加仓,2020年四季度末持股增加到2.50亿股。此后,张坤在2021年一、三、四季度继续加仓,二季度保持持股不变。2021年末持有海康威视达到最高,约1.27亿股。2022年一季度,张坤小幅减仓100万股之后,当年中报已退出前十,至今未再重返。 不过从此次出现调研名单来看,张坤依然保持着对海康威视的关注。 相比之下,冯柳在海康上面的投资则“曲折”得多。 2021年,冯柳在一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减持3500万股、1120万股,二、三季度未有变化,最终2021年末持有2.038亿股。正当大家以为冯柳要继续逐步减持甚至退出前十的时候,他却杀了个“回马枪”,在2022年第一、二、三季度连续加仓分别高达620万股、1.88亿股、3200万股。 在2022年第四季度及2023年前两个季度保持4.32亿股持股不变的情况下,2023年三季度他又小幅加仓300万股,此时达到他的持股巅峰4.35亿股,占总股比4.66%。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此次公布的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冯柳又开启了减仓之旅,分别减持800万股、1600万股,持股降至4.11亿股,占总股比为4.40%。 (本文完)
开始日期:04-24
       浙江众鑫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鑫股份”)主要利用蔗渣浆、竹浆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通过模具塑造成型,实现吸塑、注塑工艺的造型效果,是塑料制品的良好替代,广泛应用于餐饮、快消、医疗、工业等领域。公司主要产品为餐饮具及精品工业包装,餐饮具系用于餐饮或类似用途的器具,主要包括餐盒、盘、碟、刀、叉、筷、碗、杯等。众鑫股份已经在去年12月28日获得证监会的注册批复。 不过,从众鑫股份披露的招股书注册稿以及天眼查等公开信息,我们发现其业绩已出现增长停滞现象,另外公司外包工程曾发生安全事故而被告上法庭且被判有责。   增长停滞 2020年-2022年,众鑫股份营收分别为5.78亿元、9.10亿元、13.1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亿元、1亿元、1.91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0亿元、1.46亿元、2.06亿元。 2020年-2022年,众鑫股份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39.62%、33.23%和 28.05%,主营业务毛利率整体较高,但呈下降趋势。2023年上半年,众鑫股份主营业务毛利率有所回升,为29.06%。 2023年前三季度,众鑫股份业绩增长出现停滞现象。   表:众鑫股份2023年前三季度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单位:万元)   来源:招股书注册稿   2023年1-9月,众鑫股份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同比略有下降,而利润总额、净利润规模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提升,公司解释称,主要系2022年1-9月,公司处置了部分废旧设备并由于重新厘定企业所得税缴纳了滞纳金,使得2023年1-9月营业外支出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废旧设备处置与滞纳金均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使得2023年1-9月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曾因外包工程安全事故被判有责 根据天眼查,2018年,L某某和刘道勇将众鑫股份、孙静静、朱大亮等告上法庭,法院认定事实如下: 2017年10月21日,原告刘道勇受被告朱大亮指派到浙江众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前称)拆装活动板房,当月23日下午14时左右,原告在做活动板房过程中不小心滑下摔伤,致左跟骨粉碎性骨折,被送往永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兰溪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住院18天,花费治疗费23698.62元,经金华精诚司法鉴定所浦江分所司法鉴定,原告伤势构成十级伤残、误工时间180日、护理时间60日、营养时间90日。原告住院治疗期间,被告孙静静、浙江众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以借款的名义向原告支付治疗费21000元、15000元,被告朱大亮垫付1600元。另查明,浙江众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活动板房拆装项目由浙江众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17200元承包给被告静静*,被告孙静静又以12000元转包给被告朱大亮。 法院认为,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本案中,原告刘道勇与被告朱大亮之间是劳务关系,刘道勇是在提供劳务过程中自己受到损害,应由接受劳务的朱大亮承担侵权责任,但刘道勇粗心大意未注意自身安全,致事故发生,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被告孙静静与被告浙江众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虽与原告之间没有直接的劳务关系,但作为定作人在选任上有过失,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原告误工费、营养费计算标准过高,法院调整为20734.20元(115.19*180)、5400元(60*90),精神损害抚慰金酌定4000元,其他损失为医疗费23698.62元、住院伙食补助费540元(30*18)、护理费9000元(150*60)、残疾赔偿金84092元、交通费360元(20*18)、鉴定费3300元,合计151124.82元。被告已经支付的赔偿款应予以扣减,原告提出的三被告连带赔偿问题因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六)项、第十六条、第三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二条之规定,特判决如下: 案件结果为: 一、被告朱大亮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刘道勇人民币73962.41元(151124.82*50%-1600); 二、被告孙静静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刘道勇人民币1668.72元(151124.82*15%-21000); 三、被告浙江众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刘道勇人民币7668.72元(151124.82*15%-15000); 四、驳回原告刘道勇的其他诉讼请求。 之后,朱大亮不服判决,提出二审,将众鑫股份、刘道勇、孙静静列入被告,最后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可以看到,众鑫股份在此案件中,存在着把关不严和疏忽的现象,结果给自身带来诉讼纠纷并被判15%的责任且赔偿一定金额。
开始日期:04-24
2023年是华致酒行(300755)浓墨重彩的一年,公司营收历史性地突破百亿大关。从2014年的10亿级别(11.48亿元)到2023年的百亿级别(101.21亿元),10年时间,经过公司的不断努力,做到了上升一个数量级的跨越式发展。 2023年,公司不仅营收录得16.22%的同比增长,投资者颇为关注的经营性现金流也由2022年的-3亿元转正为2.83亿元,同比大增185.74%,2.83亿元的经营性净现金流甚至高于2.3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净现比超过100%,表明公司为股东们赚来的是“真金白银”。 股东层面,社保基金在2022年四季度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后,2023年第一、二、四季度再度加仓,第三季度则保持不变,表明社保基金对公司的高度认可。 01 百亿里程碑 2023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月-12月,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449.2万千升,同比减少2.8%。2023年白酒总产量呈现小幅收缩态势,至此规模以上白酒产量已连续第七年下降。而看2022年这一数据为,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为671.2万千升,同比下降6.20%。 在行业整体收缩的态势下,华致酒行却逆势达成百亿里程碑,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1.21亿元,同比增长16.22%;实现净利润2.62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亿元。 细看公司的百亿营收,白酒由2022年的78.28亿元上升到93.95亿元,同比大增20.02%,快于整体营收增速。从销量来看,公司白酒销量由2022年的7,525,798.09升增加到8,090,150.35升,同比增加7.50%。  来源:Choice数据;左轴为营收,右轴为增速 公司白酒的收入增速远快于销量增速,表明公司白酒的销售平均单价也大幅提升。即公司2023年白酒业务实现量价齐升。 对于如何实现百亿里程碑,华致酒行管理层在投资者交流会议上表示,营收稳健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买真酒到华致、买名酒到华致”的保真连锁品牌效应持续扩大,公司连锁门店分销能力不断提升。其次公司基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研判,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动态调整销售策略并及时备货,营销工作调度有序。此外,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矩阵,精品酒的持续开发支撑了产品多元化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与酒鬼酒联合推出“金内参”、扩充“金字招牌”产品矩阵;与古井贡酒厂联合推出“古井贡·古20冰雪珍藏版”;与赖高淮联合推出“赖高淮作品·珍藏版”;与奔富战略合作再度升级,成为奔富礼赞系列178周年限量款的独家代理。公司一直与各名酒厂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在持续不断的进行新品开发并择时上市。 02 四大措施有效应对行业挑战 根据国家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后受政策因素影响,虽产量有所下降,但行业收入增速稳步上升,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复苏,国内白酒消费需求,特别是名优白酒的需求增长明显。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度,白酒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563亿元,同比增长9.7%。  数据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葡萄酒方面,据国际葡萄酒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消费量达232亿升,较2021年下降了1%;而我国葡萄酒消费量为8.8亿升,较2021年下降16%。相较国际葡萄酒主要消费国,葡萄酒在我国酒类消费市场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酒类行业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以白酒行业为例,消费群体由过去的政务、商务消费为主转变成商务、大众消费为主,中产阶级的兴起所带动的个人消费开始活跃起来,由此带来了新的消费动态和发展趋势。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推动了酒类消费品牌化、品质化、多元化的进程。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酒类消费行为白皮书》,名优酒类由于具备较高的社交价值、品牌价值和收藏价值,更受到酒类主力消费者(单瓶酒消费价格平均在500元以上)的青睐。持续增长且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群体将是名优酒类产品消费的主力。 针对行业和消费群体的变化,华致酒行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1、立足门店升级策略,巩固全渠道营销体系; 2、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加大精品酒推广力度; 3、强化品牌竞争力,永做名酒厂金牌服务员; 4、优化人才建设矩阵,打造精兵强将队伍。 华致酒行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700计划”为公司长久战略,目前布局完整,会继续按照原有计划持续不断优化人员配置,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华致酒行3.0门店开发一直是公司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报告期内,新增华致酒行201家。2024年,公司将会稳步推进各项战略计划,持续优化连锁门店升级工作,优化开发团队,确保门店高质量开发。并不断加大对连锁门店检查力度及频次,构建“华致酒行”精品酒类消费生态。 03 A股酒类流通唯一标的 据Park Street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前10大和前5大经销商分别占据全美酒水(含烈性酒及红酒)市场74%和64.4%的销售额。 Shanken’s Impact Newsletter 调查显示,2021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南方格雷兹酒业(Southern Glazer's Wine & Spirit 或 SGWS)以预计约210亿美元的收入占据全美34.6%的市场份额,第二名 Republic National Distributing Co.(RNDC)预计以约123亿美元的收入占据20.3%的市场份额,第三名 Breakthru Beverage Group 预计约61亿美元的收入,占据15%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Park Street 报告,Route-to-Market in a Consolidated Distributor Landscape 上述数据表明,相比美国,我国酒类流通市场的整合程度和集中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我国,目前华致酒行依然为国内酒类流通领域唯一一家A股上市企业,具备稀缺性。 04 社保17021不断加仓 股东层面,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社保基金17021组合在2022年二季度曾以0.45%的持股比例出现第十大流通股东中,随后的2022年第三季度因第十大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0.70%而把社保17021组合挤出前十,但2022年四季度该组合以0.55%的持股比例再度进入前十,位列第九,表明2022年下半年该组合进行了加仓操作。 进入2023年,该组合第一季度加仓653,900股,第二季度加仓33,900股,第三季度保持持股不变,第四季度再度加仓314,200股,四个季度分别持有0.70%、0.71%、0.71%、0.79%,最终位列公司第七大流通股东。 社保基金的不断加仓,表明了对华致酒行的高度认可。 (本文完)
开始日期:04-23
根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2021 年统计数据,想念食品在全国 24 家挂面企业中产量排名第三,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关于发布 2021 年度重点粮油企业专项调查结果的通知》,想念食品为 2021 年度挂面加工企业“10 强”、2021 年度面粉加工企业“50 强”。不过,想念食品的上市之路已在2023年11月20日戛然而止,根据上交所公告,这是由于想念食品和保荐券商国金证券分别申请撤稿后做而出的终止上市审核决定。   产能过剩背景下大扩产 招股书披露,想念食品的挂面产品生产线现有年生产能力为38.62万吨,随着面制品行业近些年“方便食品主食化,主食食品便捷化”的发展,人们对挂面产品的消费需求稳步上升。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全部围绕公司主营业务进行:其中,镇平想念食品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7,360.48万元,项目达产后公司挂面产品年生产能力将增加15.36万吨,并进一步丰富产品线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   招股书还披露,目前,挂面企业数量较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行业的发展竞争,中小企业不断退出,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通过新增产能、技术改造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根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1年统计数据,想念食品在全国24家挂面企业中产量排名第三,占全国挂面合计产量比例为4%;根据挂面上市龙头企业克明食品公开披露的数据,克明食品2021年挂面销量49.27万吨,2021年想念食品挂面销量27.37万吨。 可以看出,想念食品销量远低于产能,产能利用率始终不能拉满。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数据,2021年,金沙河挂面产量占全国市场22%,克明食品产量占8%,想念食品占比为4%,位列第三。   最新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2上半年,想念食品营收分别为13.48亿元、19.47亿元、22.23亿元和10.16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1.71亿元、1.03亿元和0.48亿元。从毛利水平来看,公司报告期内毛利率分别为21.29%、19.02%、14.19%和16.01%。   不难看出,想念食品的年营收规模虽然持续增长,但净利润、毛利水平却并未随之增长。 对此,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毛利率偏低主要系国内挂面、面粉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公司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用于占领市场,提高产品渗透率和品牌认知度,因此产品毛利率较低。 上述困境也道出了国内挂面行业发展现状,低价竞争、品牌知名度扩展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都是其主要难点。 克明食品也曾在2023年初的调研中表示,疫情确实把挂面的需求有所放大,但其实这两年单挂面产品的整体需求是有略微下降的,其中低端面条的需求下降比较明显。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因为疫情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消费者本身的消费需求。随着防疫常态化,疫情对行业需求的影响不再像2020年一样爆发式增长。目前,挂面行业的竞争还是蛮激烈的,因为挂面企业都在做市场集中度提升。 克明食品上市多年,在激烈的竞争下其提出的百亿营收目标,时至2023年仍然未能实现。2022年,克明食品营收达到历史之最60.58亿元,但1.7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远不及2020年的2.93亿元。2023年,克明食品实现营收51.84亿元,归母净利润甚至为亏损0.66亿元。其市值如今也不过23亿左右。 可见,想念食品在挂面行业竞争激烈的现状、产能充足的背景下依然大扩产,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风险、项目投资回收风险不小,即使顺利来A股融资,能否给予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良好回报,需要打问号。   市场、品类单一 作为起家的地方,河南不仅是想念食品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公司的福地,河南地区的消费者为其贡献了不少的销量。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主营业务在河南南阳地区的营收分别为5.3亿元、6.58亿元、8.55亿元,占所有地区取得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1.75%、37.49%、45.49%;而来自河南其他地区的营收分别为2.6亿元、3.79亿元、3.67亿元,占所有地区取得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0.46%、21.59%、19.53%。 到了2022年上半年,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来自南阳地区和河南省其他地区的营收占所有地区取得总营收的比重仍高达43.4%、14.22%,这意味着2022年上半年,公司来自河南地区的营收占到所有地区取得总营收的比重接近六成。 对于上述提到的这种情况,公司解释称,公司地处全国小麦主产区的河南省南阳市,经过二十余年的深耕细作和积累沉淀,公司产品在以面食为主食并更偏爱面条的河南省,尤其是南阳市确立强势品牌地位,区位优势明显,消费者忠诚度高。 想念食品也表示,将立足河南,逐渐扩展至全国。 但要想辐射至全国,太难了。2023年初时,克明食品在调研中透露,公司在南方市场深耕了二十年的时间,但是现在还继续在南方市场做深耕,这表明挂面行业地域性很强,竞争对手要想渗透到对方的大本营,很难。 市场单一风险、产品类别单一风险不可小觑,而要向外渗透的难度又颇大,需求又很难显著爆发,挂面行业天花板已经显现,想念食品的战略是大力发展符合新潮流市场的预制面产品。 想念食品大力发展预制面破局,但扩产最多的其实是挂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开始日期:04-17
我要订阅
最新内参更多...
最新培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