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11月以来,A股市场呈现冲高后再强势震荡的运行格局。其中,三大指数在11月第一周收出了周线级别上的中大阳线,日K线上也是收出了六连阳,前期持续下跌的权重类相关板块和指数更是在第一周内大幅反弹。 实际上,在国庆长假结束重新开市后,三大指数中权重类相关分类指数下跌最多,主要推动下跌的板块则是以白酒为代表的中证消费类和以银行为代表的大金融类。两者推动上证50指数持续走弱,新低不断。同时期来看,以国证2000分类指数及中证1000分类指数为代表的中小盘题材类则表现得相当强势。 中小盘类题材股和权重类的表现是不同的,部分时间段内甚至还是完全相反的走势。这跟两者不同的内部运行结构有关系。从大的结构上来判断,国证2000指数和中证1000指数的走势更像是一个大调整当中的B浪反弹,后面还会运行C浪下跌;再看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其在2022年运行的是C浪下跌,自2021年2月初就开始进入到大级别调整当中,而且运行完了A浪下跌和B浪反弹,目前已是运行在C浪尾段。 所以,从二者不同的运行大结构来判断,权重类运行的是C浪末端,而中小盘题材类运行在ABC中的B浪反弹当中,后续还有C浪要运行。 回到上证指数来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上证指数在2440点开始的是大级别三浪的上升,这个三浪上升第一浪是2440点到3731点,3731点到2863点是三浪里第二浪的运行,也就是三浪(2),即是针对2440点到3731点上升的回调。 自3731点开始的震荡调整,已经结束于2863点,2863点是某级别三浪(1)的上升,2863点到3424点是三浪(1),3424点到2885点是三浪(2)运行,2885点开始会进行某级别的三浪(3)的上升运行。 当然,再细分下去也没有必要,只需要知道调整大概率已经结束于2885点就行了。 这是中期的浪形划分。回到短期的市场运行,笔者预期上证指数在中旬会继续运行一个小调整回落,并结束这个小调整,从而开始一段新的向上震荡运行趋势。 现在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这个小级别的震荡调整将会结束在何处,是结束于11月的第三周,还是11月的第四周。实际上,这一点看11月11日收盘情况就能够知道了。若能够创出近期收盘新高,那么此次调整是自11月11日或11月14日才开始,并将会结束于11月的第四周;相反,如果11月11日收盘仅是个反弹反抽性质的高点,那么这个调整自11月7日就开始了,预计会结束于11月第三周的某个日线时间节点上。 总结: 上证指数运行在某级别三浪过程当中,预计不会再下破2863点; 11月运行的关键是看小震荡调整将结束于11月的第三周还是11月的第四周; 权重类运行在大级别C浪末端(或者已经结束了,暂无法有效的确认),而中小盘题材类则运行在大级别调整ABC三浪中的B浪反弹过程当中,注意后续中长期走势的分化。
开始日期:11-21
市场之前流传的利好传闻消息,刺激了上周的股市上涨,但是上周六的时候,管理层出面澄清了一些信息,所以本周股市开始出现冲高回落,震荡调整。不过,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1月11日,美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7.7%,明显回落,隔夜美股暴涨。外围市场的稳定,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走稳,再叠加11月11日利好消息的兑现,那么市场应该是二次探底成功了。 当然,消息一出,市场立马出现剧烈震荡,如相关个股出现大幅拉升,航空、旅游、酒店等疫情受损概念迎来利好,而前面股价已经有所反应大涨的康希诺反而变成了利好兑现股价暴跌。这就是资本市场的诡异之处。你想当然地认为是利好出现股价要大涨,结果股价却是利好兑现暴跌。如果炒股的人不顾相关个股之前的涨幅,而用这种想当然的逻辑去炒股,就会亏得很惨。 一个中长期底部的构造往往是在大家的不确定、犹豫不决中,一波三折地锻造出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一如2019年市场反复锻造了3个季度,才有后来2020年的局部大牛市。所以,当下的市场二次探底成功,后市也还有可能会出现反复,甚至让大家觉得市场还会创新低。 但是,笔者会坚持2900点以下是A股中长期底部区域不动摇。因此,后市只要市场跌到2900点以下,就是极好的低吸机会。当然,目前一些优质标的已经逐步地探出底部低点,如消费、医药、旅游、酒店、航空、机场等个股。 从本周走势的技术面上看,大盘反弹至60日均线,又遇到了压力了。60日均线是中线行情的生命线,市场能否突破它,对于后市的行情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在下周观察市场在面对60日均线时所出现的波动,看看是否有利于后市的做多。特别是11月11日市场居然走出高开走低的走势,这就有点诡异了。当然,一天的走势还不足以判断市场的趋势变化,一如9月13日那一天的走势不足以判断市场破位,但是结合后面2天的K线走势就足以判断趋势的变化了。所以,我们还要在下周观察2、3天才能更加明确市场的短期趋势变化。 从板块热点上看,目前市场偏向于前面2年的超跌股,特别是那些疫情受损板块个股,而5、6月份最靓的“崽”新能源股,目前的表现则是越来越差。毕竟它们也扛了2、3年了,所以它们开始逐步地疲软走弱很正常。 有能力者肯定是优先买龙头,但是只能看出市场热点而无能力判断出谁是龙头的人,可以选择板块热点的ETF基金,如你不敢买众生药业,那就选择买中药ETF也可以赚到一波反弹的钱。当然,这是之前的案例,大家不要当做是推荐。 在后市,笔者建议大家好好地把握住市场的这波反弹行情机会,尽量挽回今年以来的行情损失。如果还是谨慎的投资者,不妨可以继续耐心等待,等元旦过后市场可能才会出现右侧交易机会。目前,市场仍然还是左侧的抄底低吸潜伏布局时机,并未是看得见的最好行情上升机会。 不管如何,市场的机会开始跌出来了,大家此时应该要有逆向思维,而不是羊群效应跟风看空。底部,历来都是在大家的怀疑当中出现,在大家的不确定中上升,在大家的确定中主升,在大家的疯狂中见顶。
开始日期:11-21
今年3月18日,拙作《金龙能否再飞舞》详细分析纳斯达克红金龙中国指数走势。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Nasdaq Golden Dragon China Index,代码:HXC)由98只成份股组成,反映在美国上市中概股整体走势。金融网站Tradingview所提供红金龙中国指数走势图由2004年10月开始。 纳金龙指数由2005年5月2860点升至2007年10月8899点,2008年11月最低2478点,跌72%;之后升至2021年2月最高20893点,接着跌至近期最低10月24日4113点,跌80%。熊市是否已结束? 先回顾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熊市走势。纳指当时熊市波浪理论下呈现一组【a】【b】【c】下跌。其中浪【a】跌幅大、浪【c】跌幅小。 2000年3月10日顶部开始,跌至5月24日为【a】浪(1),反弹至7月17日为【a】浪(2),此后延伸浪【a】浪(3)一直跌至2001年4月4日低点,【a】浪(4)则反弹至2001年5月22日,【a】浪(5)接着跌至9月21日——当年发生“911事件”。 浪【b】由911后低点回升至2002年1月9日,浪【c】跌至2002年10月10日。熊市最大跌幅78.4%。 再看回纳金龙指数——我将纳金龙指数8899点定义为超高级浪【3】。8899点跌至2008年11月2478点为3浪下跌模式之超高级浪【4】,跌幅72%。由2008年11月低位2478点向上,升至2011年4月高位6699点,升幅1.7倍,为【5】浪(1)。此后,6699点跌至2012年7月低位3942点为【5】浪(2),跌幅41%。【5】浪(3)由2012年7月3942点升至2018年6月高位12319点,升幅2.1倍。【5】浪(4)由2018年6月12319点调整至2020年3月18日低点8030点,最后一浪【5】浪(5)由7936点升至2021年2月20893点。【5】浪(2)为简单锯齿型态,【5】浪(4)则是双重三复杂型态,符合交替原则。 浪【5】最高位20893点,结束大牛市,正式进入大熊市。20893点跌至2022年3月15日4991点为浪(a),4991点反弹至6月27日8328点为浪(b)。 浪(b)中,4991点升至3月18日7645点为(b)浪a,7645点一个扩张平台跌至5月12日5344点为(b)浪b,5344点升至6月27日8328点为(b)浪c。8328点之后进入浪(c)下跌。 浪(c)中,8328点跌至8月2日低点6795点为(c)浪1,之后(c)浪2反弹至8月26日7876点,7876点再跌至10月24日4113点为(c)浪3,4113点展开(c)浪4反弹。后市尚有(c)浪5最后一跌。此乃首选数浪方式。次选数法是4113点便是(c)浪终点,形成长期大底,后市看升。 恒生科技指数走势与纳金龙指数大同小异。纳金龙指数11月10日大升,11月11日恒生科指则大幅高开9%,午市收3379点,升6.5%。国内投资者可以关注恒生科技指数ETF或者中概股ETF,前者成交量大——比如513130、159740等。 纵观纳金龙指数两轮熊市,2007年至2008年熊市A浪小C浪大,而2021年至2022年熊市则遵循交替原则,A浪大C浪小。此轮熊市之后,纳金龙指数并非进入新一轮牛市,而是仍旧为熊市反弹。2021年2月顶部是更大一级波浪循环浪III顶点,此后循环浪IV将持续多年。 美国联储局今年连番加息,人民币兑美金出现显著贬值走势,但相比之下,日元兑美金贬值更甚。因此,人民币兑日元走势相对强。纵观人民币兑日元走势,2008年至2011年,呈现下跌趋势;2011年至2015年则是上升趋势;2015年至2020年又反复回落;2020年至今再次上升。2011年3月16日低点开始,升至2015年6月5日20.25点划分为浪(a),20.25点跌至2020年3月9日为浪(b),此后展开浪(c)上升。 浪(b)之中,2015年6月5日跌至2016年11月10日15.48点为(b)浪a,反弹至2018年2月2日17.15点为(b)浪b,17.15点跌至2020年3月9日14.61点为(b)浪c。 浪(c)之中,2020年3月24日15.77点为(c)浪1,15.77点跌至2020年7月31日14.91点为(c)浪2,(c)浪3自14.91点升至2022年4月20日20.21点为(c)浪3,20.21点跌至5月27日18.8点为(c)浪4,此后一个楔形上升为(c)浪5。 上述数浪方式为首选数法。次选数法是近期高点为(c)浪3高点,目前正进入(c)浪4调整,后市仍有(c)浪5最后一升。 联储局11月加息3/4厘之后,11月10日美国公布的CPI数据低于预期,只有7.7%,美股飚升,市场相信12月份只会加息半厘,而后将放缓加息步伐,美汇指数出现急跌。若已经见顶,则人民币兑日元亦会见顶回落。第一目标便是楔形开始之处约18.80点。 长期而言,人民币兑美金自2011年至2022年呈现一组(a)(b)(c)三浪下跌走势,料当浪(c)结束之后将会进行一组大型三浪回吐走势。
开始日期:11-21
适逢双十一,笔者日前把2023年的策略《否极泰来——2023年沪指有望挑战6000点》做了分享。这次直播是通过PPT+视频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展现投资策略和投资理念,也算是过去多年投资经验的总结分享。 笔者一直提倡,宁愿雪中送炭,也不锦上添花。很多热门的行业,比如新能源和芯片这些,都不是我的“菜”。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一定会选择冷门股布局。 现在市场哪些是冷门股呢?显然就是金融地产。可以看看目前公募基金在金融地产的配置都处于绝对的低配。而市场也普遍把金融地产当成了三傻,认为他们没有前途。 但是,价值投资其实并不是以买成长赛道为主要宗旨的。从当前市场的主流投资流派来看,如果把市场分为买方和卖方的话,买方可能会以价格是否低估作为选股的核心标准,而卖方则把所谓的成长性当成了选股标准。卖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手里的公司卖个好价格,所以,必须要以成长性作为主要卖点,这样公司的估值才可以定价更贵。比如投资银行在IPO的过程所做的事情就是如此。 中国机构投资者普遍以卖方为主导,他们强调行业赛道的成长性,所以,会扎堆于新能源和芯片等这些看似未来前景广阔的行业,但未必能够创造投资者价值。 但主流价值投资者作为便宜货猎手,则把目光放在了传统行业上。因为从价格是否低估的角度来看,传统行业显然比热门赛道股要便宜很多。比如传统能源及房地产等受困资产。以巴菲特和霍华德马克斯等价值投资大师无不将重点放在这些传统行业之上。霍华德马克斯所在的橡树资本更是不良资产猎手。 这样就是我们常说的,宁愿雪中送炭,也不要锦上添花。热门赛道股已经不缺乏资金了,价值投资者没必要去凑热闹。 举例个最近一年来反复分析的行业:中国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被市场广泛看淡了。甚至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是夕阳产业。由于美元债的暴雷,很多民企地产公司的债券和股价被当成了破产公司看待,估值非常便宜。但恰恰是这样的机会,却是价值投资者(便宜货猎手)的挚爱。 就像某位投资大师所言,你不能去追随市场大多数人买入热门股,因为那里的风险很大,而预期回报已经很低。如果能够走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往往会发现巨大的宝藏。 当市场预期足够悲观时,往往股票价格就已经充分反映了市场的悲观预期。这个时候买入便宜货正逢其时。中国地产行业正好处于这样的位置。从去年10月份一行两会对房地产喊话以来,过去的一年时间,政策底已反复夯实。近期随着央行“第二支箭”射出,其2500亿元再贷款可以实实在在支持民营地产公司的融资发债,市场担忧民企债务风险的问题亦迎刃而解。有人将这种金融工具称之为“中国版QE”。其实对于市场普遍悲观的时候,要化解金融风险就必须借助“有形之手”的强大力量,这样才能彻底打破市场悲观和负面线性外推的惯性思维。 所以,这个阶段,如果你对中国金融市场有信心的话,就应该主动去为国护盘,主动参与风险资产的化解过程。这里一定有大回报。 有人对我的2023年沪指6000点观点嗤之以鼻。显然,这类投资者可能还被市场悲观情绪所影响,很难站在极度乐观的角度来看市场。我说过,市场就是个周期的轮回。就像老祖宗说的,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既然市场存在2885点的极端悲观点,就会在未来某个时点出现6000点的极端乐观点。而上周我分析过为什么2023年可能出现这个极端乐观点。这里不再赘述。 毋庸置疑,周期轮回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他符合宇宙大道。 当我们用易经或者道德经来看待万事万物,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就可以解决众多问题和困惑。不仅可以解决生存、生活、事业、家庭等问题,也能够变成修身养性的方法论和治理国家的宇宙观。当然,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可能还知之甚少。这也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重要目标的同时,走出的文化自信之路。 回过头来看,把中国传统文化用在股票投资上也是一种投资哲学的延伸。他不仅比单纯的市场博弈论更符合宇宙观和道德观的发展弘扬,也比纯量化的方法更加适合中国人的思维。当我们站在更高维度上来看待市场的波动和价值投资时,往往得到的信息要比单纯做一个股民要丰富多彩。 所以,不能狭义的理解股票投资,仅作为赚钱盈利的手段,而是要将他看作是市场发展变化规律的某个表征的“相”。
开始日期:11-21
今年赚钱太难,从板块统计来看,除了煤炭板块,主要板块今年均下跌,年内上证指数下跌19.89%,创业板指则下跌32.27%,大市值股票为主的沪深300指数年内下跌28.32%,所以今年除了重仓煤炭股的资金收益还可以,持有其他板块的只是亏多亏少的问题。进入10月份以来,白马股出现轮番下跌,各种“茅”都顶不住了,片仔癀、伊利股份、海螺水泥等等纷纷暴跌,并且出现了少见的跌停,甚至连“茅中之茅”的贵州茅台10月份以来的跌幅达到27.37%,为近年来罕见的短期暴跌。杀龙头白马股往往是一轮下跌走势进入末期的表现。 贵州茅台为代表的龙头白马股,过往都是内资和外资的最爱,茅台长期霸榜A股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A股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机构持有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从统计数据来看,北上资金代表的外资是本轮白马股杀跌的重要力量。根据沪股通数据,2022年9月30日,北上资金持有贵州茅台9183.04万股,持仓市值1719.52亿元,最新的数据是10月27日,北上资金持有贵州茅台8190.11万股,持仓市值1147亿元,北上资金国庆后累计减持992.93万股。作为北上资金持仓市值最高的公司,不到一个月持仓市值缩水了近三分之一。外资大幅建议的一个背景是美元加息而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贬值是资金外逃的原因,但人民币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10月24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前三季度贸易顺差扩大了53.7%至4.23万亿元,贸易顺差排全球第一。 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中国工业总产值全球第一,贸易规模全球第一,中国发电量占全球30%,装机容量超过G7国家的总和。币值是国家竞争力的表现,人民币不具备长期贬值基础,相信美国11月加息后,人民币会重拾升值趋势。外资届时重新回归的概率很大,放眼全球,欧洲能源危机高电价击垮了其工业基础,德国巴斯夫在中国湛江投资百亿欧元设厂,日本支柱产业汽车受电动车冲击,美国面临通胀难题,在一个比烂的时代,中国还是最好的。 在一个资金流出的市场,资金会选择抱团,抱团股必须是有赚钱效应的板块,能源股可能成为场内资金抱团的选择。目前能源股的业绩普遍优异,同时分红比例高,分红收益率也高,但估值却处在市场底部。市场对能源股分歧较大,觉得能源股是周期股,所以给出了极低的估值,但本轮能源股的周期会变得不明显,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能源公司在高油价的背景下,对资本支出却十分克制,供给端没有大的增长,将导致能源供需偏紧的态势较长期保持,那么能源价格在高位的时间将会明显延长,能源公司获取高利润的时间也会拉长。上一个高油价期间2010年-2014年,布伦特五年平均油价高于100美金,2022年将是平均油价过百的第一个念头,由于资本支出低于预期,本轮高油价持续时间可能比上一轮高油价持续时间更长,那么能源股的估值完全有理由提升到更高的中枢。机构对能源股的配置仓位仍然是低配,这也是存在明显的错配。笔者认为11月美国加息后,A股会迎来一波反弹行情。
开始日期:11-04
10月以来,此前持续低迷的医药板块终于久违地走出了一波强势反攻行情。 经过了近两年的回调,医药板块已经迎来估值、持仓和政策的三重底。此次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边际改善最为明显的正是此前最受压制、处于“困境”的医疗器械板块。不少机构观点均认为,当前医疗器械板块景气度呈明显边际向上趋势,已成为医药投资的核心主线之一;其反转若能持续,更有望启动医药整体新一轮上涨行情。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综合市场主要观点,针对本轮医疗器械板块的上涨逻辑以及及相关投资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政策预期修复是当下主旋律 国盛证券分析师张金洋指出,本轮医药的上涨行情,实质为市场过分悲观认知预期下的理性修复。其中,政策预期的修复是本轮最重要的演绎逻辑,因此能看到前期受到政策压制的细分板块均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如医疗设备、IVD、高值耗材、创新药、中药等。 2018年-2022年,医保局集采政策对于药械等产品端公司的价格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并且集采方案规则让产品类公司的价格体系变得不具备可预测性,因此这些公司被压制的非常厉害。但从近期落地的脊柱、IVD和电生理集采方案的较温和力度来看,前期集采方案模式出现一定改变,过度降价导致企业出厂大幅降价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产品类公司的持续认知和估值修复将变得可能。而当医药板块受压制最厉害的资产开始修复,那么整个医药板块的情绪也会变得持续,具备独立逻辑的资产也会水涨船高。 就医疗器械而言,在医疗新基建持续推进、国产支持政策落地与国产龙头技术突破共同促成国产化率提升的背景下,预计行业整体维持高景气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重点强调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到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可以推测后续仍将有支持性政策陆续出台,政策预期认知修复的主旋律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展望未来,医院扩建或新建带来的相应设备采购需求或将在中长期使有关细分领域显著受益。 医疗设备国产替代趋势显著 德邦证券在近期研报中提到,根据Eshare统计数据,我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增长在疫情之后有明显的提速趋势,2021年,我国医疗设备整体市场规模约为3491亿元,相比2019年复合增速超过20%,相较疫情之前年份15%左右的增速有显著提升。 2020年后,政策及千亿资金层面推动医疗新基建实质落地,全国医疗设施开工建设进程加速。从2021年以来部分汇总的全国新建医院项目看,大多数预计完工的时间在22-25年之间,土建完成后将进入医疗设备的后续采购与安装阶段,预计未来3年国内医疗设备等需求将持续释放。长期看,中国人均医疗资源距离发达国家还有显著差距,随着中国GDP的持续增长、国民健康需求的持续提升,医疗设备作为医疗机构最重要的硬件设施将迎来长期扩容。 首先,国家政策已明确提出国产化率实质要求,在国产替代基础上持续支持高端创新。国家发改委已将医疗器械、医疗用品和医疗服务列入《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其中在县级医院中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份额要在2020年达到50%,2025年达到70%,2025年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占率达到80%,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率已成为“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之一。此后的一系列国家级规划中,都将中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推向国家战略高度。 落实到具体层面上,可以看到近期医疗器械领域支持政策频出,先有创新器械不纳入集采,后有面向医疗机构的贴息贷款,同时还有早先的医疗专项债政策彼此配合;国产替代+财政端支持政策持续推动,有望对医院在医疗器械的采购形成拉动,加快进入设备更新改造窗口期,促进国产替代趋势加速向上。 其次,国产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中国制造优势凸显,从国产替代到走向全球,国际化布局成绩渐显。行业整体来看,高技术壁垒的医疗设备出口趋势加速,国产设备在高端领域竞争力显著提升,持续打破外资垄断,以迈瑞、联影为代表的龙头引领加速出海。随着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及医疗芯片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国产高端设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创新升级,高端国产设备质量逐步比肩外资。 依托完善的上游产业链,国产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十分突出。以内窥镜为例,相对进口品牌,国产厂商整机系统价格定位较低,镜体以及摄像系统的价格都分别显著低于进口厂商;软镜方面,对比以奥林巴斯为代表的日系产品,相同功能的国产品牌开立及澳华的价格大约是8-9折,以性价比优势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在政策支持以及国产龙头技术突破的背景下,预计未来行业将继续保持国产化率提升的态势。 板块估值再平衡已近尾声 关于估值方面,中银国际在近期研报中指出,2022年是医药板块的估值再平衡之年,医药创新投资进入相对理性的新阶段。泡沫被挤压之后医药板块进入更健康的发展状态,估值再平衡阶段已接近尾声,未来行业呈现相对稳态。 2019-2020年,在领涨板块CRMO、原料药、医疗服务、品牌中药等板块的带领下,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取得117%的涨幅,区间最高涨幅高达136%,取得明显的相对收益,区间估值一度达到历史极大值,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医药板块估值扩张了55.44%,其中医疗器械估值扩张了81.1%,生物制品估值扩张了87.6%,医疗服务(含CRMO)估值扩张了141.76%。 2021年下半年开始,医药板块进入调整时期。从2021年10月以来,板块下跌幅度达到约30%,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本轮调整逐步接近结束状态。估值上来看,A股医药板块估值PE22.8倍,已经低于2019年1月4日的历史最低值。以目前的估值水平,板块情绪修复随时可能出现,具有较大的反弹空间。 国金证券则表示,随着业绩和政策预期的市场改善,医药医疗板块呈现强势的反弹,这种上行行情是普遍的,整体性的。但在这一上行阶段结束后,选股因素在未来1-2年将发挥比过去数年更为重要的作用,医药医疗板块将从普涨行情转化为结构性行情。考虑估值和机构持仓仍处于低位,价值修复+持续成长双重动力,从1-2年维度看,医药医疗板块较多存在50-100%以上空间的优质标的,但可能行业分布上相对分散,选股比选赛道更重要。 中长线配置风格上,相比于18-21年的强成长、赛道投资、估值扩张、自上而下的投资风格,建议转向自下而上、估值增速性价比高、业绩成长确定性较强的标的,如医疗设备龙头、体外诊断龙头、优质高值耗材、优质中药OTC和家用医疗器械标的等,这也是医药板块增量资金最可能率先进入的领域。 ------------------------------------------------- 五条核心主线布局医疗器械赛道 当前,市场对医疗板块成长能力的信心随着三季报预期逐步清晰而不断增强,预计四季度和2023年上半年业绩成长仍将不断加速。医疗设备板块兼具高质量+高数量成长逻辑,不仅拥有政策支持,并且国内基建需求端旺盛、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业绩成长性强且估值低,或将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针对医疗器械板块的投资布局策略,德邦证券列举出了五个重点关注主线及相关投资标的,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1)关注医疗新基建+国产替代大周期下最为受益的龙头企业 迈瑞医疗(300760):全球医疗器械有力竞争者,显著受益医疗新基建。 新基建显著拉动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多个品类在国内市占率保持在第一位,公司统计国内医疗新基建待释放的市场空间仍然还有超过220亿元,新基建订单中标率高;IVD持续推出重磅新品、升级血球、生化、化学发光产品性能,收购上游原料商进击高端发光,打造IVD全产业链优势;公司彩超结构持续优化,全新高端超声R系列和全新中高端超声I系列迅速上量带来的海内外高端客户的突破;AED和微创外科新种子业务高速增长,其中微创外科4K荧光内镜为进口替代加速器,渠道协同助力公司硬镜加速放量。 在海外疫情推动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公司全球高端客户拓展收效显著,新兴市场增长强劲,当前国际地区常规业务完全复苏,国际市场营收60.79亿元,增长17.7%,其中二季度增长28.7%。 联影医疗(688271):国产高端影像设备集大成者,高壁垒稀缺性全球成长性龙头。 公司成立于2011年,迅速打破GPS(GE、飞利浦、西门子医疗)在中高端影像设备的垄断,2020年其在国内细分领域(CT/MR/MI)销量市占率已超过20%,位居国内首位;2018-2021境外主营收入CAGR高达128%,2021年境外主营收入占比快速提升至7.2%,海外正进入快速放量阶段。 公司战略定位中高端,全线覆盖医学影像品类,2018-2021年营收复合增速高达53%。产品量价齐升,部分性能比肩GPS,已实现大多数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部分量产。平台型产线布局,CT、MR、分子影像(PET/CT、PET/MR)、RT等产品竞争力强+盈利能力强,多产品阵列持续贡献高增速。 华大智造(688114):高度稀缺的国产基因自主测序龙头。 公司成立于2016年,目前已形成基因测序仪业务和实验室自动化业务两大板块,并围绕全方位生命数字化布局了如远程超声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产品。通过收购美国CG公司并深耕自主研发累计推出7款不同型号测序仪,华大智造首次打破国内进口垄断并立足全球市场。 公司形成以“DNBSEQ测序技术”等为代表的多项源头性核心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高通量NGS基因测序仪DNBSEQ-T7全球日产能力最强,测序成本全球最低,推动全球基因测序降至百美元级别,梯队全线覆盖大中小通量,平台化赋能中下游客户。依托华大系渠道强势外拓客户及推动下游企业合作(吉因加、泛生子、燃石医学、安诺优达、贝康医疗等),构建上游研发-中游定制-基因大数据量反馈研发的生态合作,实现客户量及收入快速增长,有望推动疫情后收入快速增长。 2)关注业绩困境反转,经营拐点向上个股 开立医疗(300633):软镜高速放量,经营拐点进一步确认。 公司内镜销售高速增长,2018-2021年内镜板块收入CAGR40%,2022H1收入增长51.5%,院端认可度持续提升;高端镜种接力上市,21年12月、22年1月公司光学放大和可变硬度等高端镜种获批,镜种持续扩充,横线拓展多条线,4K硬镜快速增长,后续增长动能强劲。 高端彩超系列成阵,60平台快速上量,超声业绩进入稳健增长阶段,22H1超声增长25.6%,公司Q2归母净利润增速69.7%,在Q1归母净利润增长41.4%基础上,二季度业绩表现继续延续一季度增长趋势,业绩释放拐点向上信号进一步确认。 理邦仪器(300206):多产品线布局,业绩拐点或至。 公司多业务线布局,主要涵盖病人监护、心电诊断、妇幼健康、超声影像、体外诊断、智慧医疗六大领域。公司在妇幼和心电领域处于国内龙头、国际领先地位,在监护仪领域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IVD业务高速增长,彩超业务通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已进入收获期。另外,公司积极布局新兴业务,不断拓展成长天花板,其中妇幼盆底康复业务开始快速增长,分子诊断业务预计2023年迎来收获期,动物医疗业务也在积极拓展。 上市以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彩超、IVD、监护等领域加强布局,导致公司利润率水平较低。随着公司产品的放量以及疫情后公司品牌力的提升,预计公司将进入业绩加速释放阶段。 新华医疗(600587):聚焦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国企改革释放利润。 公司为老牌医疗器械公司,医疗器械作为核心业务,产品线有感染控制、放射诊疗及影像、体外诊断、手术室设备和外科器械、口腔设备及耗材、实验动物、透析设备及耗材等,其中,感染控制产品线国内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规模居国内第一。实验动物产品线是国内动物实验设备“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开创者与领导者,放射治疗设备国内生产品种最全,规模居国内第一。 2020年之前,公司持续通过外延并购加大业务布局,但由于业务整合不及预期,利润水平较低,2020年新管理层上任后,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聚焦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优质业务,剥离非核心、经营效率低的资产,公司利润有望显著释放。 3)关注细分赛道股高确定性成长逻辑 海泰新光(688677):ODM高弹性,整机即将开启商业化放量。 公司是全球荧光硬镜龙头史赛克唯一光学部件供应商,来自史赛克收入超60%,独家供应荧光内窥镜、光源模组及适配器/适配镜头。史赛克2022年起北美市场荧光结构性替代白光硬镜加速,同时开拓日本、欧洲市场,对公司光学部件需求大增,22年订单预计迎来高增长。 2022年初公司4K荧光整机系统获批,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与国药等外部企业合作有望显著受益硬镜国产替代,依托底层光学技术优势+创新差异化+CV平台,整机系统有望成公司更大收入增长点。 澳华内镜(688212):国产内镜双雄之一,高端放量业绩高速成长。 澳华内镜是国内稀缺的软镜龙头,公司布局内窥镜设备(主机、镜体、周边设备)、内窥镜诊疗耗材一体化平台。 公司产品迭代升级,新品后续密集上市,23年预计推出AQ-300,发力三级及以上医院,AQ-400今年立项研发,同时发力内镜机器人(样机开发);预计未来3年研发投入率近20%,22年开始未来2-3年将加大销售投入,大力推进AQ-300入院,23年有望进入高速放量期,后续业绩增长空间大。 4)关注上游核心供应链 奕瑞科技(688301):国内X射线探测器龙头,商业模式加速拓展。 公司系全球少数掌握非晶硅、IGZO、CMOS和柔性基板四大传感器技术的厂家,客户广泛覆盖国内外知名影像设备厂商,在国内细分市场中始终排名第一,并在全球市场中形成局部领先地位。公司从价格端挑战行业龙头,重塑价格中枢,以成本优势逆势开辟出盈利路线,以比肩进口的产品力及高性价比获得全球优质大客户的深度认可,2019年公司在全球医疗和兽用医疗X线探测器市场占有率为12.9%,2021年全球市占率持续提升。 齿科、工业产品持续放量,新核心零部件业务持续布局,已掌握CT探测器技术,2021年高压发生器、CT准直器等新核心部件取得进展,从部件供给迈向影像链方案供应商角色,商业模式加速拓展。 5)关注医疗新基建风口下医疗自动化的发展 健麾信息(605186):深耕药品智能化,积极拓宽业务范畴。 公司业务涵盖智慧药房、智能化静配中心以及智能化药品耗材管理三大领域,涉及软硬件系统集成技术、数据处理技术、设备统筹管理技术、自动发药技术、自动补药技术以及机器人应用技术等,已为700余家医疗服务机构提供药品智能化管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随着医疗新基建落地以及多项支持政策陆续推出,院内智能化管理渗透率与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提升。此外,公司积极拓展院内业务、“To-G”业务以及零售药店业务等领域,持续开拓新市场,于2021年获得了湖北省卫健委的基层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项目的大额订单,并通过采取设备投放的创新服务收费模式主助力传统药店升级转型为“未来药店”。 艾隆科技(688329):全方位布局三大自动化服务板块。 公司主要为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物资智能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包括覆盖自动化药房、自动化病区、自动化物流三大板块的医疗物资智能管理设备及软件信息平台。 公司在研项目储备丰富,持续拓展产品布局,截至2022H1,累计在手21个在研项目,覆盖数字化智能成药、自动调配系统、矩形物流项目的开发等多个领域,预计总投资规模达0.9亿元。
开始日期:11-04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背景下,港股处于一个动荡的周期,市场的恐慌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投资者更需要坚定自己对于个股的判断,并以低位逐步吸纳+长期持有,作为应对市场恐慌的方法。 我们仍坚持港股中长期投资价值凸显这一观点不变,在具体个股的选择上,仍以业绩确定性作为首要考量——尽管较高的无风险利率及海外央行收紧金融条件给港股带来一定的约束,但港股经历深度下跌后,相对价值及防守性开始体现。当前港股恒生指数的预测PE仅8.5倍,处于过去十五年0%分位数,估值仅高于2008年10月27日(7.6倍预测PE)。 若考虑到风险补偿,当前恒指的股权风险溢价处于十五年来87.5%分位数,股票相对无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开始凸显出来! 中国铁塔(0788.HK):“两翼”业务强势增长 中国铁塔近期发布第三季度业绩公告,归母净利润和两翼业务营收实现同比大幅增长。1-9月,中国铁塔营业收入686.82亿元,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利润63.99亿元,同比增长21.7%;两翼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6%提升到9.2%,其中,智联业务收入为40.12亿元,同比增长41.4%,能源业务收入为23.03亿元,同比增长59.9%。 我们可以对具体业务进行分类观察: 首先,中国铁塔的“5G+室分”双引擎增长格局成型,运营商业务增长稳健。随着5G室外连续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公司通过共享已有塔类资源助力运营商实现5G快速部署,同时,三大运营商5G小基站的规模集采落地,面向室内细分场景的5G覆盖与建设开始提速,推动公司室分业务高速增长。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塔类业务收入579.53亿元,同比增长1.8%,塔类站址数达到205.2万个,塔类租户数达到353.5万户,较上年末净增7.6万户,塔类站均租户达到1.72户;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室分)业务收入42.34亿元,同比增长32.6%。由此可以看出,公司初步形成了“5G+室分”双引擎的增长格局,成为运营商业务稳定增长的动力保障,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的主导地位。 其次,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建设,智联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中国铁塔立足资源和能力优势,不断拓展共享边界,公司依托丰富的站址资源优势、属地化的运营维护能力、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加快从“通信塔”向“数字塔”升级;围绕铁塔视联,聚焦环保、林草、农业、国土等重点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差异化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1-9月,公司智联业务实现收入40.12亿元,同比增长41.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另外,基于“双碳“目标催化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国铁塔的能源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中国铁塔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新能原业务板块,成立铁塔能源有限公司,一方面深耕换电和备电等核心业务,持续提升规模化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做深做透外卖、快递骑手细分市场,巩固轻型电动车换电市场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聚焦通信、金融、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提供“备电、发电、监控、维护”四位一体综合服务。截止2022年9月,中国铁塔能源业务收入为23.03亿元,同比增长59.9%,能源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未来值得观察的是,运营商租赁服务协议明年即将到期,新一轮服务租金有望迎来上涨。中国铁塔于2020年10月19日分别与各通信运营商集团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为公司股东)订立物业租赁框架协议和服务供应框架协议及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订立站址资源服务框架协议,协议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期限为三年,至2023年12月31日止。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2020年以来,考虑通货膨胀、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升、设备折旧摊销及人员成本支出增加,公司的实际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在即将到期的协议中,站址资源、物业等租赁服务约定或协商将对定价作出相应调整,新一轮服务租金有望迎来上涨。 中兴通讯(0763.HK):第一、二曲线业务齐头并进 中兴通讯是国内ICT设备龙头厂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筑路者。华泰证券分析师黄乐平等人认为,公司发展前景值得看好,基于以下几点: 1)公司运营商业务营收规模有望在自身市场份额提升驱动下持续增长,以及业务盈利能力有望延续提升趋势;2)公司快速拓展服务器及存储、终端、汽车电子、数字能源、5G行业应用等业务,有望打造新的增长动力。 从运营商业务来看,中兴通讯目前处于市场份额+盈利能力提升的阶段。随着全球5G建设持续推进、国内千兆宽带、东数西算等发展推动算力网络建设投资增长,中兴通讯在持续打磨产品技术竞争力、深化综合服务能力的驱动下,有望进一步在无线、核心网、承载、固网等运营商产品提升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移动官网,中国移动5G基站集采中,中兴通讯的份额由2020年的29%提升至2021年的31%。盈利能力方面,得益于竞争格局改善、成本管控以及供应链布局,2021/1H22公司运营商业务毛利率分别同比提升8.7pct/2.5pct,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贡献点之一,未来板块盈利能力有望延续稳中有升态势。 此外,中兴通讯的第二曲线业务加速拓展,支撑公司长期业绩成长。公司立足“数字经济筑路者”的定位,在政企和消费者业务布局多年,在服务器及存储、终端、5G行业应用、汽车电子、数字能源等领域打造第二成长曲线,取得了加速发展。 根据公司2022年中报,公司服务器/存储在运营商集采的多个标包中位列前两名,政企市场突破互联网、金融行业头部企业。另外,中兴通讯的终端业务“产品+品牌+渠道”持续发力,再加上汽车电子、数字能源、5G应用等业务布局完善,未来业绩仍值得期待。 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显效,宏观经济渐稳,9月工业生产及固投增速较8月有所提升。政策性金融工具及地方债结存限制的使用将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将四季度的增长带来支撑。复盘2008年以来的走势,港股市场底一向较盈利底提早两个月至8个月出现,港股开始进入市场底的时间窗。
开始日期:11-04
10月长假后,市场呈现分化震荡回探的走势。三大指数表现均不算好,基本上都是冲高回落,而且回落的力度还有些大。整个盘面上来看,最大的特征还是分化。其中,权重类分类指数如上证50、沪深300等表现得最为弱势,而代表中小盘类指数的国证2000和中证1000指数则表现得相对强势一些,不仅涨起来快,回调起来也是明显跌得少一些。 10月以来权重类分类指数下跌较多,主要拖累因素还是中证白酒、中证消费及部分大金融银行股的下跌,外部的主要因素则是美元强势导致人民币贬值引起的。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持续的下跌。不仅内地的A股市场不好,香港地区的恒生指数更是在10月下旬加速暴跌,一举下破了近四五十年的长期上升趋势线(当然,是否有效破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确认),打破了1998年的低点。 笔者在前期分析长期市场的走势时,关于季K线走势的论述如下: 2440点开始了长期慢牛,2440点到3731点是牛1浪,3731点到2863点是牛2浪,2863点开始了牛3浪,其中2863点到3424点为牛3-1浪,3424点到2934点为牛3-2浪。 市场将会进入到大级别的行情运行当中。从季K线的时间来看,运行约10根季K线,到2025年中前后结束。中间季K线的时间则为2022年四季度,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四季度。 所以,长期来看,运行在两年半左右的大行情当中,2025年中前后是大级别的高点。 笔者仍然坚持认为2022年四季度的K线是会一个低点向上的性质。关键在于这根季K线是收中大阳线,直接来确认反转,还是收一根低位转折性质(如:低位十字星、下浮底部线等K线形态)的季度K线。这一点,笔者现在不好定论,不过前期曾经指出过,看好四季度的整体表现,认为首选是一根中大阳确认转折性质的季度K线。 现在10月将要过完了,市场仍然在底部区域内来回折腾和探底,上证指数在10月12日探出低点2934点后,在10月25日又下探到了2944点,随后在此位置震荡。是否属于小双底性质,目前根本没有得到确认。这个小级别上升反转的确认,需要上证指数有效的突破21日均线(目前约在3035点前后)。市场每天无量无速的底部震荡,不仅没有突破最小的确认空间,更是有可能再下一城。 回到预测的角度来,笔者认为市场目前的风险不大。再次下破2934点,则在2900点前后也能支撑得住,浪形上可以划分定义成某级别的最后小五浪下跌;若市场不再下破2934点,而是直接向上突破3030点前后,那么10月25日的2944点就只是一个正常的二次探底走势。 短期的关键还是在于3030点前后、3120点前后、2934点前后和2900点前后。时间上来看,11月中旬的日线时间需要特别注意。笔者认为当前小波段上升,结束于11月中旬,目前仍然运行在小波段上升周期当中,只是相当的弱势。 总结: 长期来看,收益远大于风险;短期会比较难受,慢慢地熬吧。
开始日期:11-04
上期文章中,笔者主要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短线应有c-4-c浪反弹”;第二,“指数或有一个震荡整理过程,待市场情绪稳定后,再进入B-c浪。”这里所指的短线反弹,正是10月14日的上涨。(见图一) 如图一所示,延续之前的浪形划分,将10月12日的反弹视为c-4-a浪,13日的震荡是c-4-b浪,属于平台形整理,接着便是c-4-c浪反弹。 俗话说:魔鬼藏在细节里。如果观察得足够仔细,我们可以看到,在沪深300指数10月13日的日内分时图上,呈现出5:3:5结构的三折浪形态。(见图二) 由图二可见,沪深300指数c-4-b调整浪形态清晰,即使是微小的一分钟级别的波浪形态,也走得很到位。 另外,从10月18日到25日,大盘的确经历了一个震荡整理过程,上证指数构筑双底。虽然,上证指数本周二的低点2944点,与前低2934点仅相差10个点。如果后市不再跌破2934点,那么就有第二种浪形划分,即认为7月初以来的B-b浪调整已在10月12日结束(见图三)。根据艾略特波浪原理,以上分析的依据是,从2934低点到3099高点,能够划分出5个子浪,应是一种向上的推动浪形态。而之后6个交易日的调整,则可看作是abc三折浪结构。 这样,上证50指数、沪深300、中证800、深证100指数等均可按照第一种划分,深证成指、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数则可归入第二种。就好比“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各个指数形态的差异,既增加了走势研判的难度,也使得浪形分析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指数高低点位之间,呈现出一些重要的空间比例关系。例如沪深300指数,若按照10月12日的低点3594点,与去年2月18日的高点5930比较,回撤幅度非常接近黄金分割率0.382。 按缺口理论分析,7月上旬以来,上证指数日K线出现过两个跳空缺口,即7月11日的初始缺口和9月14日的中继缺口。上周开始,指数又有多个交易日低开。本周一早盘的跳空,可认为是第三个重要缺口,也就是竭尽缺口。无论是从基本面还是技术面考量,本周都应该属于超跌了。 虽然广大投资者期盼大盘能来一波像样的反弹,但今天依然是高开低走。不过,值得留意的是,浪形细部走势十分微妙。(见图四) 图四中的小5浪没有创新低,K线走势似乎介于两种浪形之间,呈对称收敛三角形,并已到了末端。这也表明当前多空力量相互制衡,处于临界点上。 时间方面,今天是7月5日下跌之后的第76个交易日,这是一个重要的卢卡斯数字,可能会是变盘窗口。无论是按照前述哪种浪形划分,波段调整都有可能已经在尾盘结束,明天或将开启新的篇章。 总体而言,水涨船高,大盘指数上行需要持续的量能推动,这也许是未来一段时间决定本轮反弹高度的重要因素。 关于证券投资分析,坊间存在许多不同见解,同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常见的操作,如依据MACD、KDJ等指标交叉进出场,均线上穿买入、下穿卖出,以及趋势跟随等,从实际结果上看,似乎并不具备胜算优势。其中隐含的基本逻辑是,多数人都使用的同质化方法大概率不会奏效。 事实上,传统惯性思维很难突破认知局限,需要站在另一个层面或高度,以独特创新的思路来观察市场。技术分析工具也要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将其本质原理内化于心,方能融会贯通,直至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开始日期:11-04
我要订阅
最新内参更多...
最新培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