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显山不露水,定向增发股今年走出一轮双轮驱动的牛市行情。
定向增发股今年的走强,无论是从发行数量还是上市后的股价表现都得到佐证。而2010年至今的5年间,A股一共进行定向增发1121家次。其中,2012年定向增发最少,为152家次;在今年之前,2013年最多为275家次,与之前相比,今年定增家次成倍数级增长,达到近360家次。此外,与前些年的全面破发、股价哀鸿遍野比较,除3家停牌公司、30家次产生微弱负收益外,发生股价正收益的公司有327家次,其中133家次更跑赢同期大盘指数,获取超额收益。收益最高的个股闽福发A,7月21日至今以不足半年累计上涨130.99%遥遥领先。
定向增发股的“默默”走牛,来自沪深A股市场的系统性机会固然是基础原因,但来自政策层面和定增市场的深层次动因构筑了定增牛市的全新格局。
熊市末期开政策之窗 洼地引来掘金流
今年以来,市场迎来增发高潮期。数据显示,今年沪深A股成功定增357家次,其中获取超额收益的有133家次,单以今年9月定向增发计,案例多达75起,创下历史单月新高。
其中,政策开启机遇之窗功不可没。
今年5月16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双双公布,不但创业板上市门槛有所下降,再融资大门也同时敞开。五年前创业板诞生,苦于“三高”横行、产业资本减持不断,再融资配套方案随之搁浅。而在新“国九条”保驾护航之下,创业板再融资办法正式掀起“面纱”,A股向近400家创业板企业伸出股权融资的橄榄枝。
数据显示,今年增发的357家次中,180家次来自中小创,为小市值公司的成长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更多机构分享到其中的成长。不少机构更是以创新模式参与定增,信托、券商资管、专户等渠道一次性募集资金后,成立专门产品进行投资。在上证指数不足2000点的位置,大股东、个人股东等产业资本积极进驻,资金流成为定增股走强的重要推手之一。
大面积高折价率 存套利空间
普遍折价发行虽然是定增股一直以来的特征,但在今年的新案例中,折价弹性明显增加。不仅折价幅度之高超出想象,溢价发行的定增股也各有故事。
数据显示,今年357家次定增案例中,31笔次出现溢价发行,其余全部为折价发行。就发行价格和折价率而言,66.85%的定增项目提供的折价率在10%以上,增发价六折的近80家次占比近22%,增发价五折的近40家次占比11%,四折的27家次,增发价三折的达到5家次,折价幅度之大颇能显示融资方的“诚意”,也为被融资方预留了足够宽的安全边际,为套利者留下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大面积高折价定增的另一面是高溢价发行,江河创建年初以超过市场价格108.38%的溢价发行引领逆向思维,首钢股份的定增价格超股价的61.89%,斯米克定增价格超股价的53.09%。溢价定增的公司还不止这三家,31家溢价定增股可谓各具特色。以首钢股份为例,于4月25日定增的首钢股份,当时股价2.65元,而定增价格高达4.29元。根据方案,大股东首钢集团成为定增对象。作为传统周期行业的权重股,前期1.88元的股价显然让大股东极不甘心。此时的溢价定增为股价注入提升空间的同时,也为股东回购提供了低价介入的良机。按照投资常理,大股东主导的溢价回购式定增的确为该股带来股价提升的正能量。随着系统性机会的来临,该股股价一路震荡走高,当前已经达到3.80元附近。
牵手并购重组 不乏模式创新
此外,2013年作为并购重组元年,2014年已经演变为并购重组创新年——定增和并购重组的完美结合,成为定增走牛的一大特色。除了传统的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的方式直接定增收购外,储血式定增、一二级市场联动、借助定增避开借壳监管、定增式股权激励等创新手段层出不穷。而从定增对象而言,大股东等产业资本的积极操盘,让很多定增股股价喷薄而上。而公司特殊股东+机构+其他产业资本+个人的内外部结合的模式逐渐成为定增主流,资金构成稳固了多方信心,为股价走高增加了底气。
证券时报统计数据显示,45家次定向增发出现了大股东与外部资金相结合的定增模式,占比超过12%。其中绝大部分定增价格折价率高企,而参与的外部构成资金充沛。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内部股东有效把握公司发展战略,外部股东提供足够资金和资源优势,内外定增股东对做强融资项目形成强大共识和合力。
新兴产业定增火爆 定增公司成长性突出
另有数据显示,尽管今年定增股涉及20个行业,但电子和传媒行业、生物医药等新兴成长行业分别以定增32家次和25、28家次领军,银行定增仅2家次,追求成长性成为全新的定增获利模式。
股价的上涨主要来源于公司的成长性预期,定增股成长性则来源于定增募集资金支持下公司业绩的增长。从募集资金角度看,定增用途有三。一是资本运作,二是项目融资,三是补充流动资金。资本运作大部分是并购重组的外延式增长。项目融资则解决公司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为其提供专项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后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使资产结构更趋稳健,减少财务费用支出。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统计,2010年以来,以并购重组和项目融资为目的的定增项目占了绝大多数,而以补充流动资金(引入战略投资者)为目的的定增项目占比仅8%。
虽然目前的资金投向周期尚没有进入完全兑现成长性的时点,但就今年三季报净利润情况分析,357家次定增案例中,仅28家次出现负值,其他均为正值。与半年报比较而言,95%的公司出现正增长。